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思考
郑云琴
四川省名山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体的综合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思路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它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思路;改进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无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思路,将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更加全面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鉴于此,本文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思路的创新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实践中完成知识学习与文化感悟,不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一、更新课程理念,围绕核心素养提升构建课程体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思路,教师首先应当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深刻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够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方面展开思考。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接下来,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文化理解与认同感以及审美与艺术创造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包含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语言活动、文化探索项目等,教学形式要引入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互动学习模式,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敬业与乐业”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当深入探讨文中作者观点及其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深层含义,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符合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接下来,教师要通过教授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写作技巧,同时激发他们对文字背后情感与态度的感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视氛围营造,在生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思考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应当重视氛围的营造,在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深度思考中促进情感体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和活动,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感悟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课本内容拓展更多富有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充分整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教学材料,从而搭建起连接学生内心世界与教学内容的桥梁。接下来,教师还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使学生在具体而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提升。例如在《乡愁》的教学中,为了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引入“童年趣事”的话题,激发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童年的美好记忆,从而在学生心中激起对过往时光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深情,通过情感的唤醒为深入理解《乡愁》中所蕴含的情感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介绍作者的生平介绍、求学经历及其与家乡和家人的情感联系等内容,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乡愁》的创作背景,更在情感层面上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既充满个人情感体验又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的学习氛围,有效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思考和深入感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的乡愁情感,实现情感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促进个性发展,通过多元互动学习挖掘学生潜能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多元互动学习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首先,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其次,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文学社、辩论队、写作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现个性和特长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进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尝试,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明清小说”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挖掘学生潜能。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导读单,引导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内容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并从同伴的讨论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考,互动式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还可以延伸到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领域的研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还能在多元互动学习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潜在能力,从而实现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深入使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创新性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当务之急就是立足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针对创新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既要将以生为本理念与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同时也要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获得能力提升和品质优化的机会,从而强化教学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 赵晓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当代教育实践与探索,2021,9(4):88-90.
[2] 陈思. 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2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