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地理教学与区域研学资源素材开发探究

作者

王芳 裴书晗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464400,淮滨县第一中学,464400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探讨地理教学与区域研学资源素材开发的融合路径。以淮滨县为研究区域,分析当地走读淮河等区域研学活动案例,阐述其对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作用机制,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培育,并提出针对性开发策略与实施建议,旨在为优化地理教学、落实“双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地理核心素养;区域研学;淮滨县

一、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教育领域面临着教学模式深度变革的挑战与机遇。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其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需积极探索创新途径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区域研学作为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地理教学注入新活力。淮滨县凭借独特地理区位与丰富自然人文资源,开展多样研学活动,成为研究地理教学与区域研学资源素材开发的理想样本。

二、“双减”政策下地理教学与区域研学的内涵关联

(一) “双减”政策要点解析

“双减”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精简作业设计,从海量题海中跳脱,转而注重作业质量与实践应用性;同时杜绝校内“满堂灌”、校外过度补习现象,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空间,引导其主动学习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地理现象。

(二) 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维度

地理核心素养涵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强调学生对不同地域特征、差异的理解;综合思维培养其多角度分析地理问题能力;地理实践力突出实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地协调观则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 区域研学对地理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区域研学打破校园围墙限制,学生走出教室,亲身观察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植被分布等自然要素,以及聚落、产业等人文现象,直观强化区域认知。如淮滨县走读淮河活动中,学生沿淮河实地考察,清晰认识流域地形起伏、河道宽窄变化,对比上下游区域差异,深化对水系特征理解。面对研学途中遇到的交通规划、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学生需整合多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锻炼综合思维。实地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则是地理实践力提升契机,学生操作 GIS 设备定位采样点、记录环境数据,回校后撰写研学报告,完整实践地理研究流程。目睹区域发展与生态变迁实例,学生能真切体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又矛盾的关系,进而反思人类活动影响,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三、淮滨县区域研学资源特色与开发现状

(一)淮滨县区域概况

淮滨县地处淮河流域中上游,境内山水相依,自然资源优渥,拥有淮河故道、东西湖湿地等生态系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楚相孙叔敖故里,留存众多古迹遗址与民俗文化。这些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素材,契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多元教学内容。

(二) 现有区域研学活动形式与内容

1.走读淮河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分段徒步考察淮河淮滨段,设置河岸地貌观察、水质监测、水利工程调研等环节,搭配专家讲座讲解流域治理历程、生态修复成果,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母亲河。

2.历史文化探秘之旅:带领学生参观孙叔敖祠、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场馆,挖掘地方史志资料,还原历史场景,借古喻今探讨地域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脉络。

3.生态农庄实践课程:依托本地生态农庄,开展农作物辨识、土壤肥力检测、农业循环经济调研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地理原理,增强环保与乡土情怀。

(三)资源开发利用现存问题剖析

当前开发存在资源整合零散问题,各研学点孤立运营,未形成系统课程体系,学生知识获取碎片化;部分研学项目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互动与精准教学指导,难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此外,安全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研学路线复杂、户外环境多变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制约活动常态化开展。

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区域研学资源深度开发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研学课程体系

整合淮滨县自然与人文研学资源,依循地理教材章节逻辑与核心素养进阶要求,打造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连贯课程。例如,低年级侧重简单自然景观识别与家乡文化初识;高年级深入探究流域综合治理、区域产业转型复杂课题,确保知识螺旋上升、能力层层递进。

(二)创新情境化教学方法

创设真实研学情境,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模拟淮河生态危机决策会议,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代表利益方发言辩论,沉浸式体验地理决策过程,激发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三) 强化跨学科融合设计

联合历史、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开发研学项目。在生态农庄实践中融入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化学分析实验;于历史文化研学结合古建筑力学结构、传统技艺材料科学解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彰显地理学科综合性。

(四) 完善安全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

绘制详细研学安全地图,标注风险点与应急避难场所,配备专业安保、医疗人员全程护航;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综合学生研学报告、小组表现、实践操作技能评定成绩,及时向学校、家长反馈学生成长轨迹,动态优化研学方案。

五、结论与展望

“双减”背景下,淮滨县地理教学与区域研学资源素材开发成效初显,但仍需持续深耕细作。未来应深化政、校、企合作,拓宽资源筹集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研学管理与教学个性化定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与户外实践指导能力,让区域研学真正成为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沃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转型。

本文系2024年信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成果,课题批准编号JCJY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