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运用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提升学生课堂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作者

任振华

淮滨县教育体育局基础教育研究室,464400

摘要:本文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探讨了如何通过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淮滨县走读淮河等区域研学活动为例,详细分析了此类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地理核心素养;区域研学活动;淮滨县

一、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关键问题。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区域研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从而提升其地理核心素养。本文将以淮滨县的地理区域研学活动为例,探讨其在提升学生课堂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二、“双减”政策与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与意义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综合思维是指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是指认识和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和联系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是指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淮滨县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案例分析

(一)走读淮河区域研学活动

1. 活动目标

通过走读淮河,让学生了解淮河的地理概况、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流域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 活动内容

(1)实地考察淮河的源头、支流、河道等自然地理景观,了解淮河的形成、发育和演变过程。

(2)参观淮河流域内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库、大坝、灌溉系统等,学习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知识。

(3)走访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镇、古村落等,感受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

(4)开展调研活动,了解淮河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 活动效果

通过走读淮河区域研学活动,学生对淮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地理实践力。

(二)其他区域研学活动

除了走读淮河区域研学活动外,淮滨县还可以开展其他形式的地理区域研学活动,如乡村旅游研学、工业园区研学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色和发展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地理区域研学活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

(一)培养人地协调观

地理区域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这些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还要结合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例如,在分析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模式时,学生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这样的综合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区域研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差异和联系,从而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分析等方式,掌握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分布等信息,学会比较不同区域的异同点,理解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认识世界、理解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地理实践力

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需要运用地图、罗盘、仪器等工具进行观测和测量,需要撰写研学报告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实施地理区域研学活动的策略与建议

(一)精心设计研学活动方案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研学活动方案。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目标、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等环节,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校内外合作

学校应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等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地理区域研学活动。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等为学生举办讲座和培训,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

(三)注重安全保障

在开展地理区域研学活动时,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学校应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强化活动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地理区域研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方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活动方案,提高活动质量。

六、结论

“双减”政策为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地理区域研学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淮滨县的地理区域研学活动为例,可以看出此类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地理区域研学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系2024年信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成果,课题批准编号JCJY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