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下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陶文亚
徐州市刘湾小学 江苏徐州 221004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要进一步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科技新课标的精神,本文对“跨学科主题”教学进行实践探索,并将其应用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分享实践经验,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小学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探索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科技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信息科技的运用已不再局限于技术课程的教学,而是渗透到各学科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综合化。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生活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思想”与信息科技的融合,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带来新的机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融合不同学科内容、方法与视角的教学方法,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经验。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理念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把各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观点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更为完整和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纬度对问题进行探究与解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与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孤立、零散的累积知识点,而更多的是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丰富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多学科协作精神,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需求。
二、小学信息科技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当前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基础教育中,信息科技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这就导致信息科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被忽视。同时,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此外,我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也不尽人意,大多数学校受经费、场地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下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3.1构建“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及组织策略
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下,应当构建完善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及组织策略。在构建“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及组织策略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与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接受知识,又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究与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亲身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魅力与实用性。例如,以“走进网上论坛”作为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经历展开前导探究。通过一系列开放式问题,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对网络论坛的认识和体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后面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个自然的过渡,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开展信息科技学习,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工作。在“走进网上论坛”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网上论坛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们对网上论坛的发展历程有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深入介绍网上论坛的基础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注册、发帖、回帖等。此类内容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实际上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技术性知识,包括语言、艺术等。例如,如何采取恰当的文字来表述自身的意见、想法,如何创设一个具备吸引力的主题。在学生初步掌握网上论坛的基本操作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深入的探究,了解网上论坛正确的道德规范、交往礼仪等知识,此外,本章节内容学习还会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律学等多个学科,可见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用网上论坛上争议性强、热门的帖子、事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
3.2选择恰当的跨学科主题
选择恰当的跨学科主题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主题就像一座照明灯塔,引导着学生跨越不同学科界限,助力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观察力,抓住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不同学科的主题。教师在选择跨学科主题前,首先要对各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所选择的主题与这些学科的概念、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同时也可考虑利用信息科技工具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刻的学习体验。跨学科主题的选择是一项系统而又精细的工作,要求教师对各学科的知识、信息科技有较深的理解,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能力等有深刻的认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精准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以《图书编码的秘密》教学内容为例,这是基于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数据与编码”模块设计的跨学科主题,旨在通过图书编码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编码的构成、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信息科技、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图书编码的秘密》的教学活动,能够了解图书编码的基本概念,包括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构成及其含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书编码中数字、字母和文字所代表的具体信息。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数字化平台查询图书编码的组成规则,并尝试为班级图书设计编码规则。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3有效整合信息科技与科学学科,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将小学信息科技和跨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确保每个阶段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师们还能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对信息科技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应用力。例如,在江苏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仿真机器人避障》课程时,教师利用机器狗、手持式传感器、感应灯等相关科研创新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们讲解红外线的形成过程,并对红外线躲避传感器的构成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了红外光照射到物体上时,红外光一部分会被吸收,一部分红外光会被反射回来,由模拟机器人的接收器将红外光转化为电信号,之后再由控制器编写程序,计算出该机器人的行动路径。通过信息科技与跨学科主题的融合,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情况,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
3.4设计任务化学习活动,促进知识迁移
以“跨学科主题”教学为例,学生的学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以达到某一目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将跨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把跨学科主题教学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上。例如,在“智能交通”主题教学中,以“设计一辆智能汽车”为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了解智能汽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智能导航、车辆互联等。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设计一辆智能汽车,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学习,教师可以向讲解智能汽车的传感器技术(如摄像头、雷达)、编程基础(如简单的自动驾驶算法)、物联网技术(车辆与环境的通信)等。同时,可以整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比例尺、几何图形设计(车身结构)、数据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等;整合科学知识,讲解力学原理(车辆动力与制动)、能源利用(电动与混合动力)、环保材料等;整合美术知识,让学生了解汽车外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如色彩搭配、线条流畅性等。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任务化学习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5融入“互联网+”理念,提升教学直观性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指出,要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理解、体验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科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上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例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模拟和体验“未来城市”“智能制造”等真实场景。在模拟场景中,通过操作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感受到机械装置在空间中的作用;通过观察不同材质制作的不同造型的智能机器人,让学生感受到科技与生活、技术与艺术等多学科间的联系。
四、结语
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下“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科技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跨学科主题”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 杭晓峰.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与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5):53-55.
[2] 王宁琳. 新课标导向下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4(32):1-3.
[3] 耿媛媛.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7):25-28.
[4] 贺欣.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J]. 江苏教育,2024(25):61-64.
[5] 周纯. 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类型与实践策略[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4(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