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群像画研究
秦忠昌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1.1时代背景
交易市场中对艺术品的供需关系产生,艺术市场逐渐成形。当时的贸易、科学与艺术等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赞扬,被视为荷兰的黄金时代。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也随之繁荣,肖像画、海景画和风俗画十分流行。收藏艺术品以及自由市场上的绘画也十分常见。荷兰富裕中产阶级的增加,以及成功的商人显贵,是部分绘画主题流行的驱动力。
宗教文化方面在与佛兰德斯的联系被切断后,荷兰摆脱了南欧文艺复兴艺术的束缚,并受拜占庭艺术与哥特式艺术在宗教祭坛画和精密圣像画中借鉴现实、注重细节的影响,从而与“同宗同族”的佛兰德斯绘画分道扬镳,荷兰盛行新加尔文教,孕育出独特的北欧文艺复兴绘画风格。此外,新加尔文派反对偶像崇拜的思潮,使荷兰创作者的视线回归日常,推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风尚。
1.2荷兰群像画的兴起
如前所述,17世纪的荷兰,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民和中产阶层成为购买者,在大量的绘画定制中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荷兰绘画的演变,随着小型绘画的兴起和世俗题材的广泛传播,宗教氛围有所减弱,各种现实生活场景和主题被搬上画布,流入市场,进入普通市民的家庭。荷兰市民普遍习惯在家中悬挂赏心悦目的油画,并认为在家中陈列艺术作品是一种殊荣,尤其是肖像画。
此外,生产专业化和分工明细化是17世纪荷兰社会生产的重要标志。集体生产代替个人劳作,群体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作为市民群体身份认同的象征,群像画广泛应用于行会、学术团体和民兵组织。在17世纪的荷兰,集体肖像画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题材,是新兴中产阶级的象征。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加上缺少反宗教改革教会的资助,导致大量以每日生活为背景,或是其他非宗教主题的绘画的出现。一个十分能代表荷兰巴洛克绘画的主题是大团体的肖像画,尤其是关于公民或民兵公会。17世纪荷兰的艺术,并非由教会、君主和宫廷等少数的赞助者所左右。因此,画家不再以宫廷、神话和宗教为主要主题,而转向以积极乐观、民主向上的人民为对象,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第二章 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的解析
2.1画面核心叙事
尼古拉斯·杜普是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焦点人物之一。在这幅著名的集体肖像画中,七个人位于1632年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协会的解剖室,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各个方向——一些人看向阿里斯·金特的尸体,他是一名最近因抢劫而被处决的罪犯;其他人则看向39岁的外科医生和被任命为“城市解剖学家” 的尼古拉斯·杜普;杜普本人的目光似乎越过协会成员,看向解剖室其他地方的观众。
画面中的动态美感,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各异,展现了丰富的心理活动。真实动人地呈现出每一个具体人物的形象、表情和肢体语言,还将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合理结合,使得画面构图更为经典,画面内涵更加深刻。杜普教授专注地进行解剖,他的目光和手势都显示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尊重。周围的“学生”们则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人专注地观察,有人低头沉思,还有人似乎在与同伴交流。这种多样化的表情和姿态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还反映了科学探索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知识的渴望,也有对生命本质的困惑。
2.2构图与光影
伦勃朗的作品构图在当时的群像画领域具有突破性意义。他的绘画形式非常独特,整体呈三角形构图,增强画面稳定性,并结合明暗对照法,用光和影来表现画面整体,使得画面既饱满又简洁明快。伦勃朗的构图特点是善于运用大的明暗块面对比来塑造画面的结构,而使次要部分和背景自然的融为一体,这种光影的使用使得主次分明,非常符合观者的视觉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往往是每个形体在光的映射下是彼此独立的。明暗的过渡和对比被局限在形体的边界内,互不干涉。伦勃朗的绘画正是打破这种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
从光影上来说,伦勃朗从老师拉斯特曼那里学到的主要也就是源于卡拉瓦乔的光影方法,但是他更加的关注是营造光、气氛和运动的因素。伦勃朗利用明暗对照法突出主题,制造空间深度与氛围感。他通过光线的关系来塑造画面的形体对象,表现空间和纵深的结构关系,突出画面主体人物的重点形象以及丰富画面的内容和层次,以使之更有戏剧性。在德·凯泽的画作中,骷髅只是将个人肖像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手段,而伦勃朗则将身体作为画作的中心,并用它来增强场面的戏剧性。
第三章 群像画的内在特征
3.1群像画中的情节性特征
17世纪荷兰有两个著名的群像画画家,一个是哈尔斯另一个就是伦勃朗,相对于哈尔斯来说,伦勃朗的群像画更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
哈尔斯与伦勃朗的群像画相比,在内容上哈尔斯的整体画面略显呆板,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也不够清晰。而伦勃朗的画面内容呈现更多样,主题鲜明,也更具有故事性。在艺术表现力上,哈尔斯的画更像是人物的平行排列,人物布局的平均使画面没有足够的张力。然而,伦勃朗在创作时,由于无所顾忌地支配笔下的人物,他只追随自己的艺术理解,委托人的个人想法仿佛并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表现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正是由于这种艺术理念使伦勃朗的画更具有情节性特征。
3.2群像画的时代性特征
群体肖像画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纪实性,是对当时社会某种事件的展现,所以创作群体肖像画的这一个艺术活动与当时的审美文化和社会潮流息息相关。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所记录的是一个17世纪荷兰的解剖场景,研究荷兰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此时荷兰正处于科学革命时期,在这个时期,物理学、生物学(包括人体解剖学)与化学等学科皆出现突破性的进步,这些知识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眼界及心态。伦勃朗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出这副群像画,特别是以解剖为题材的群像画,他为我们还原了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荷兰社会场景。研究群像画的发展脉络,能从一个侧面了解荷兰世纪的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理状况,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很多问题,对我们深入了解荷兰黄金时代的美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3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画面通过解剖场景将科学探索与艺术表现紧密结合。杜普教授解剖尸体的这一史实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学实验的追求与探索,伦勃朗通过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人类探索科学之路的艰难旅程,将艺术感性与科学理性融为一体,使作品成为艺术美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
主要体现在画面内容上,这幅画中体现出的内容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公共解剖课”,然而理性的力量来自于事实本身,所以在画面内容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理性美。十七世纪的荷兰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更倾向于理性的力量,并且崇尚科学。紧接着荷兰在艺术、思想、技术和社会性上呈现出内在一致性,这种特有的内在一致性是这个世纪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种一致性就体现在人们对理性的追求。
第四章 结论
伦勃朗的群像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的非常紧密。在《解剖课》这幅画中不仅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还可以感受到伦勃朗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伦勃朗的群像画也让我们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大师的经典画作,对于提升油画创作水平和加深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子昂.光影在荷兰画派中的表现——以伦勃朗、维米尔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3,(04):32-35.杨洁.浅析中国油画人文精神的发展轨迹[D].西安美术学院,2013.
[2]王世强.伦勃朗《杜普教授解剖课》中的绘画性与科学性[J].中国文艺家,2023,(01):4-6.
[3]李娜.荷兰“黄金时代”里的伦勃朗[J].金钥匙(汉文、蒙古文),2022,(02):68-74.
[4]王宏健:《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年版
作者简介:秦忠昌,2002年3月出生,男,河北邢台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