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从小学教育抓起”
王爱兰
昆山市民办珠江学校215300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颁布许多引人深思、高屋建瓴的教育政策,立德树人就是对教育事业要求。教育在开智的基础上还应以德育人,⼈才培养是育⼈和育才相统⼀的过程,⽽育⼈是本。德“⽴”住了,⼈才能“树”起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教师应笃学慎思,积极研习德育政策,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从小学生抓起,将学生打造成符合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栋梁。本文简述了小学“立德树人”现状,并提出小学教育抓好“立德树人”的几点建议,为小学教育中“立德树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 立德树人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首次提出并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白儿童就是祖国的未来。大凡有识之士都绝不会否定教育,特别是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它关系到民族素养的高低,也关系到我们的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否能够有可靠的智力支撑。因此,基础启蒙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国家大力推动教育发展,确立“五育并举”,但是如果将“五育”的内容细化却会发现五种教育有先后之分,德育居于首位[1]。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小学立德树人现状
(一)立德教育脱离学生的认知
世界按照自己特有的一套规律运行发展,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人的身心发育也是这样。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爱自由是他们的共性,不仅如此,他们都处在思维过渡发展阶段,思维方式普遍存在具体、直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照本宣科的“满堂灌”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德育内容没有具象化和通俗化,远离实际生活,有些思想教育比较空洞,学生不容易理解,无法内化,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如此一来,就造成德育效果欠佳、立德树人流于形式的局面。
(二)立德树人工作缺乏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我们的思想教育有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自身或外界都还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所以成长学习观念的形成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样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纵观小学德育不难发现,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甚至成果偏低,一个很重要的何原因就是立德树人工作没有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师生、家长依然唯分数论,将提升学科分数视作最高目标,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颠倒了德育与智育的先后地位,使“五育并举”由德为先变成智为先,甚至出现重智轻德、德育边缘化的情况。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会让德育效果无法有效提升。
二、小学教育抓好立德树人的建议
(一)联系生活,用课外素材渗透德育
书籍中记载的内容和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经验,而非学生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往往抽象性较强,必须有一定抽象思维才能充分、准确接受,这对于思维形象、注意力难集中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故此,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教师要注意方法,以渗透有的手段替代强行植入和满堂灌,尽量使德育的内容及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关于这一点,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很久以前便找到了答案,这便是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思想的起点和核心,可以说,陶行知的很多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和围绕这一点发展出来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一共包含三点:首先是生活即教育,因此学生的一日生活皆可为课程;其次是社会即学校,如放大学校外延,那么社会就是大众学校,里面充斥着大量的教材、教具和教学思想;三是教学做合一,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方法论,告诉我们要在做中学[2]。基于这些认识,小学德育可以从联系生活做起,用社会时事新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去教育学生,从而化抽象为具象,让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法进一步贴近学生认知。
陶行知奉行知行合一,这与他的教学做合一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的时候做比听的效果更好,因此,陶行知提出的“六个解放”中就包含了双手解放。以劳动为例,一直以来,我们都歌颂和赞美劳动人民,倡导和宣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这也是当前德育教育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相比于口头宣讲、课堂说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取得更显著的德育效果,而做中学方法较多,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种子开始,每日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最后长成一棵棵小青菜;可以在家里饲养家禽小动物,也可以开展“小小修理铺”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动手修理生活中的常用小工具、小电器。这样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也养成身体力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二)加强思想宣传,巩固精神堡垒
人作为智慧生命有很明显的主观性,思维意识对个人行为有着巨大影响,迁移到学校立德树人领域也同样如此。因此,从学校管理角度讲,应抓好思想工作,积极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领域下达的重要任务。同时,还应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德育培训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对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能力以及小学德育的实践能力。教师提高德育意识的重要性就突显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都在间接地传达给学生。如果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存在不足,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仅仅停留于成绩,班级的排名,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味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要地位,这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会深受影响,无法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另外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深入学习习思想,研究习理论,从民族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更高的角度去正确看待立德树人任务,积极参与德育研究培训,提升自身德育素养。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
我们知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需要立足于本学科,寻找合适的机会,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方法与思想。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学情,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在各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可以自主去分析和思考立德树人教育思想。
常言道尺有所短,而寸有所长,矛盾的特殊性造成了事物的独一无二性,而正是这种独一无二造成了不同事物各有优点和不足,这一点放在学科教学方面也同样如此,例如,数学以数字和特殊符号为主,知识简洁凝练,但是逻辑性强,对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语文以文字和简单标点符号组成,内容富有文采,非常具有人文感性色彩,但是诗歌散文杂文等都自成逻辑,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深浅不一,需要的是与数学逻辑思维截然不同的思维能力,美术以线条和色彩为主,非常符合儿童认知和喜好,但是有些学生缺乏美术功底和美术兴趣。在此视域下,一些学者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将另一种甚至另外几种学科的知识、方法等融入到本学科教学当中,以补足自己学科的短板。在渗透德育、立德树人方面,有些学科得天独厚,具备很多便利条件,如语文、美术、历史等,有些学科则明显左支右绌、力有不逮,代表学科如数学、物理等,这时候便需要借助美术、语文等学科元素,将德育融合渗透进本学科课堂。我们以小学数学为例,涉及到图形、周长和面积问题时,可以融合地理学科,引入国家领土面积和边界长度,渗透爱国教育;涉及到圆和圆周率问题,可以融合历史学科,用讲一讲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科学就已经取得显著成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涉及到钟表、时间问题,则可介绍日晷、浑天仪等中国古代计时器,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合格的人才必然是内外兼修、德智体美劳多面发展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内在德育的培养,因为道德素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更是决定了人的三观和价值取向,因此不论是站在人生规划角度,让小学生健康成长,谱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还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角度,让民族复兴伟业和红色精神后继有人,都需要立德树人。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恪尽职守,让自己成为合格的花匠,让“德”之花绽放在校园,开在学生心间,为民族复兴培育出更多希望。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落实党的初心使命 深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新幸福教育论纲[J].中国特殊教育,2020(9):3-8.
[2]胡雪,郝春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2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