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与创新
陈沛 汪少华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畜牧兽医站 甘肃 通渭 743300 通渭县新景乡畜牧兽医站 甘肃 通渭 743317
项目基金:定西市重点技术攻关专项—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DX2023AZ27)
作者简介:陈沛,男,汉族,1987年3月出生,甘肃通渭人,中级兽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应用。
摘要:本文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详细剖析了生物发酵、水生生态养殖、林下生态养殖等多种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式,并分析了其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技术推广难、规模效益难实现、生态风险防控不足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策略,旨在推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养殖技术;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应用;创新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养殖与种植模式所暴露出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养殖技术作为该模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合理应用对于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养殖技术的类型及应用
(一)生物发酵技术
生物发酵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更易于被动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的技术。在生态养殖中,主要用于处理养殖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其原理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微生物在畜禽粪便中大量繁殖并进行代谢活动,将粪便中的复杂有机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料,或者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有益物质,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在应用方面,通常需要建设专门的发酵池或使用发酵设备。将收集的畜禽粪便与特定微生物菌种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发酵池,严格控制发酵池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确保微生物处于最佳生长代谢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发酵产物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料直接用于种植,或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养殖。
(二)水生生态养殖技术
水生生态养殖技术依据水生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实现水体生态平衡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技术原理在于利用不同水生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生态位差异,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水生生态环境。例如,不同食性的鱼类,如草鱼以水生植物为食,鲢鱼、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将它们混养在一起,可充分利用水体中的食物资源,同时保持水体的清洁,防止藻类过度繁殖等问题。在应用方式上,常见于鱼塘等水域开展混养模式。以鱼塘为例,将草鱼、鲢鱼、鳙鱼等按一定比例混养,草鱼控制水生植物生长,鲢鱼、鳙鱼清理浮游生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而且鱼塘的水还可定期用于灌溉周边农田,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林下生态养殖技术
林下生态养殖技术是利用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活动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其技术原理是林地为养殖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场所和部分食物来源,如林下的草丛、昆虫等可供养殖动物觅食,同时养殖动物的活动及粪便能促进林地土壤的疏松和肥力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在应用上,在一些山区或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较为常见。比如在松树林下养殖土鸡,土鸡可在林下自由觅食昆虫、草籽等天然食物,减少人工饲料投喂量,降低养殖成本,且其肉质更加鲜美、营养更加丰富。土鸡的粪便又能为松林提供有机肥料,促进松林生长,形成良好的林下生态循环系统。
三、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首先,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例如生物发酵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无害的有机肥料或饲料添加剂,避免了粪便直接排放到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造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其次,促进生态平衡。水生生态养殖技术通过合理搭配水生生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林下生态养殖技术有利于林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整体上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二)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来看,生态养殖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生物发酵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和饲料资源,减少了对外部化肥和饲料的购买,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粪便生产的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学肥料,节省了肥料开支。林下生态养殖中,如林下养殖土鸡可减少人工饲料投喂量,降低养殖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绿色、健康,符合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在市场上能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水生生态养殖的鱼、林下生态养殖的土鸡等在市场上售价更高。
四、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问题及创新策略
(一)应用问题
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虽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技术推广难度大。部分生态养殖技术,如生物发酵技术,对设备、技术操作等要求较高,农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难以掌握,导致技术推广进度缓慢,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应用。
其次,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很多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规模较小,受资金、土地等资源限制,无法扩大规模,难以与市场有效对接,经济效益不高。例如一些小型林下生态养殖户,因养殖规模有限,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渠道,导致收益不佳。
最后,生态风险防控不足。在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如在水生生态养殖中,混养比例不当或水质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林下生态养殖中,养殖密度过大或对林地生态环境监测不到位可能导致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且目前对这些生态风险的防控措施还不够完善。
(二)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创新策略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生态养殖技术知识,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制作视频教程、在线课程等,提高技术的知晓率和应用率。
其次,推动规模化发展。鼓励养殖户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养殖户扩大规模,建立合作组织或企业,以实现规模效益。例如,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统一采购、销售和技术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最后,完善生态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生态风险防控体系,针对不同的生态养殖技术和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在水生生态养殖中,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在林下生态养殖中,加强对林地生态环境的监测,防止过度养殖对林地造成破坏。
本研究系统阐述了种养生态循环模式的内涵及重要性,详细分析了生物发酵、水生生态养殖、林下生态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在该模式中的应用方式、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生态养殖技术在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面临着技术推广、规模效益和生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华,王丽. 生物发酵技术在畜禽生态养殖与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6):205 - 212.
[2]陈晨,刘阳.水生生态养殖技术在稻田种养生态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30(9):1483 - 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