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
王清 蒋仕梅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对儿童人格塑造、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为此,本文对儿童家庭心理健康需求进行分析,同时探究基于校企合作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以期有效打破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困境,为儿童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校企合作;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整合
引言
儿童心理健康作为国民健康体系的关键支柱,与社会的长远建设紧密相连。近年间,我国儿童心理问题愈发呈现出“发生率攀升、低龄群体受影响加深”的态势[1]。当前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正遭遇严峻的发展阻碍,专业服务资源过度聚焦于一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区域的服务供给存在缺位,推动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协作,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成为破解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难题的重要路径。
一、儿童家庭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分化的鲜明特质,不同群体诉求差异显著。从儿童成长阶段看,3-6岁学龄前家庭聚焦行为习惯培育、分离焦虑疏解与亲子依恋建立;7-12岁学龄家庭亟须学习压力疏导、同伴交往指导及校园适应方案;13-18岁青少年家庭则渴求情绪管理干预、叛逆期沟通技巧与学业心理支撑。与此同时,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家庭,对康复指导、心理支持及社会融入帮扶需求迫切[2]。现阶段,我国对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攀升,传统面询难以满足,线上咨询、电话热线等远程服务受青睐,需求已从单一问题解决,转向预防型教育与长期心理支持等综合服务。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整合与优化策略
(一)搭建多维协同平台,构建资源整合核心载体
校企双方应立足需求导向打造多层次协同平台,构筑资源整合的核心枢纽。高校凭借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专业积淀,牵头组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研究中心”,整合科研梯队、实验设施及学术文献资源,围绕不同成长周期儿童心理发展机理、特殊家庭需求特质等核心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服务体系优化提供学理支撑。企业则依托市场渠道优势与技术研发能力,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整合线下服务站点、线上咨询端口及移动服务终端,畅通服务供需精准对接的关键链路。高校向企业开放科研成果储备库与专业评估工具,为企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赋能;企业则向高校共享服务实践案例库与用户需求数据库,为科研选题的实践导向性提供数据支撑[3]。针对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缺位的问题,该平台可增设区域联动子平台,由高校派遣专业团队对企业进行指导,推动其在县域布局服务站点,并借助远程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的向下延伸,摆脱地域间资源配置失衡的困境。
(二)分层精准供给,优化服务资源配置结构
锚定儿童家庭需求的层级化特征,校企合作需搭建精细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资源配置与需求结构的精准匹配。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家庭,高校聚焦行为养成与亲子互动核心诉求,研发《幼儿行为习惯培育指南》《亲子依恋建立实操课程》等标准化资源包;企业则依托社区服务网络开设“亲子成长工作坊”,以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体验式形式推动服务落地,强化内容的实操性。面向7-12岁学龄儿童家庭,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学习压力评估量表、同伴交往能力训练手册等工具化资源;企业联合校方推出“校园适应团体辅导”专项服务,通过小组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干预,构建家校协同服务闭环。针对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家庭,校企可共建“专项服务联盟”,高校组建心理学、康复医学跨学科专家团队,定制个性化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方案;企业整合线下康复机构与线上服务资源,提供“远程指导+实地实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并通过公益补贴机制降低服务门槛,提升需求满足效能。
(三)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强化资源转化核心能力
高校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增设儿童心理评估实操、家庭干预技巧演练等实战型课程模块,聘请企业资深服务督导担任兼职讲师,以真实服务案例复盘替代传统理论灌输,强化学生的实践认知。企业则依托服务网络搭建标准化实习实训基地,接纳高校学生深度参与一线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环节,由企业资深导师实施 “一对一” 带教,重点培育学生的需求研判能力、危机干预实操技能与家校沟通技巧。
(四)创新技术应用,拓展资源服务覆盖维度
校企需协同推动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与效能升级,联合打造一体化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云平台,系统整合线上即时咨询、智能心理测评、模块化课程学习等多元功能模块,借助大数据算法对用户需求标签进行深度解析,构建需求画像、 资源匹配、精准推送 的服务闭环,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与此同时,校企需合作建立动态更新的儿童心理健康大数据中心,系统整合高校的纵向科研数据与企业的横向服务数据,构建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类型的多维数据库,通过对儿童心理测评数据、家庭互动行为数据的多维度分析,精准识别潜在心理风险。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校企合作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可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升家长对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效改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支愧云,袁善凤,宋灵熙.学校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角色困境研究——以C市S区为例[J].社会福利,2025,(06):40-53.
[2]曹亮.乡村振兴下以心理服务培育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5,36(06):107-109+123.
[3]陈丽,欧阳智,何慧,等.梧州市7~12岁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4,32(08):1740-17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服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25051354875)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清(1989年4-),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等,
蒋仕梅,1975年4月,女,汉族,湖南祁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心理学、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工作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