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扎染为纽带:乡村小学美术课堂融合航天精神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作者

丁莉

江苏省常州市郑陆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乡村小学美术课堂,探讨以扎染为载体融合航天精神与非遗传承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扎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非遗文化,并以航天精神激励学生创新与协作,旨在为乡村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引言

在乡村小学教育中,美术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阵地。扎染作为我国传统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与历史底蕴;而航天精神则代表着当代科技领域的奋斗与创新精神。将二者融入乡村小学美术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扎染课程在乡村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价值

扎染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其独特的图案、色彩与工艺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情趣。在乡村小学开展扎染教学,能够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根源,使古老的扎染技艺在乡村土地上得以延续,避免文化传承的断层。

(二)艺术教育功能

扎染过程涉及设计、色彩搭配、手工操作等多方面艺术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学生在创作扎染作品时,需自主构思图案、选择色彩组合并熟练运用扎染技法,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其艺术感知与表现能力,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三、航天精神融入扎染课程的契合点

(一)创新精神的激发

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从火箭技术突破到航天器设计优化,创新贯穿始终。在扎染教学中引入航天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扎染图案与技法的束缚,尝试新的材料、方法与设计理念,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设计扎染图案或探索独特的染色配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团队协作的培养

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无数科研人员紧密协作。扎染创作中的小组合作环节可类比航天团队合作,学生分组完成扎染作品时,需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分工负责扎结与染色步骤,在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相互支持,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理解集体智慧在实现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三)勇于探索精神的传递

航天探索面对浩瀚宇宙充满未知与挑战,航天人凭借无畏勇气不断前行。在扎染学习中,学生初次接触复杂工艺可能遭遇困难,如扎法掌握不佳、染色效果不理想等。以航天精神激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在反复实践中探索扎染技艺精髓,培养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四、乡村小学美术扎染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

目标设定:培养学生对扎染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使其掌握基本扎染技法(捆扎、夹扎、缝扎)与染色方法(点染、浸染);引导学生理解扎染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脉络;通过融入航天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协作与探索能力,提升学生艺术综合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内容规划:课程内容涵盖扎染历史文化介绍、材料工具认知、扎染技法实践、作品创作与展示评价等环节。在文化讲解中穿插航天与扎染的关联故事,如航天文化宣传中扎染元素的应用;在技法教学时对比传统与创新做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航天创新思路改进扎染工艺;作品创作围绕航天主题或乡村生活场景展开,鼓励学生将航天元素与扎染艺术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

情境启思: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携带扎染上空间站的故事为切入点,创设“非遗神州”探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出扎染课程主题,让学生感受扎染与航天的奇妙联系,迅速融入课堂氛围。

知识奠基: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实物等方式讲解扎染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及在不同朝代的应用,让学生填写传承任务单,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技法教学中,教师现场示范捆扎、夹扎、缝扎及点染、浸染操作步骤,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要点与注意事项,并展示不同扎法形成的图案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实践锤炼:学生分组开启实践,首先在神秘宝盒中探索可用于扎染的材料,尝试不同材料的扎法并在方巾上练习,完成后根据所选扎法特点进行染色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染料浓度控制、扎结松紧度调整等,确保学生安全、有序地完成创作。

成果品鉴:各小组展示扎染作品,依据创意性、技巧性、安全性、完成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学生介绍作品设计思路、航天或乡村文化元素融入点及创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其他小组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总结评价,肯定学生努力与创意,强化学生对扎染艺术与航天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实践效果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效果

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在扎染创作中熟练掌握多种技法与染色方法,能设计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色彩搭配与图案构图能力显著提高,对艺术的感知与表达更加敏锐,在学校艺术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增强,部分学生作品在乡村文化展览中展示,获得社区好评。

文化传承与精神培育:学生深入了解扎染文化历史,对非遗传承责任感增强,能讲述扎染文化故事,传承意识扎根心底。航天精神融入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具勇气与毅力,团队合作氛围浓厚,小组任务完成效率与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具创新思维与协作精神。

(二)问题分析

材料与资源限制:乡村学校美术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扎染专用染料、高质量织物等材料供应不足,影响作品质量与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老化或欠缺,在视频教学、作品展示环节存在技术障碍,限制教学手段多样性。

家长与社会支持不足: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及非遗传承重视不够,认为其对学生学业提升无直接帮助,不支持学生参与课外扎染实践;乡村社会文化氛围相对薄弱,缺乏非遗文化传承与美术创作展示平台,学生作品展示交流机会有限,难以获得广泛社会认可与激励。

六、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资源整合与拓展

材料替代与自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乡村常见材料替代专业扎染材料,如用植物染料(如板蓝根、栀子等)替代化学染料,收集废旧衣物或粗棉布作为扎染织物,降低成本同时增加课程乡土特色;组织学生自制简单扎染工具,如用树枝、竹片制作夹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网络资源利用与共享:借助网络平台下载优质扎染教学视频、电子教材等资源,建立校内美术教学资源库,供师生离线使用;利用社交媒体与其他学校或艺术机构建立联系,分享教学经验与学生作品,拓宽学生作品展示渠道,争取外部资源支持与指导。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长教育与沟通:举办家长美术教育讲座,宣传美术教育及非遗传承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展示学生扎染作品成果,改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美术活动,如亲子扎染工作坊,增进家长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与支持,促进家庭美术教育氛围形成。

社区合作与文化建设:学校与乡村社区合作,利用乡村文化礼堂、集市等场所举办扎染文化节、学生作品展览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现场指导与点评,提升乡村社会对扎染艺术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建立乡村美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创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扎染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发展。

七、结论

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中,以扎染为纽带融合航天精神与非遗传承的教学实践具有显著成效与广阔前景。尽管面临材料资源与社会支持等问题,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整合各方资源与加强家校社合作,能够有效克服困难,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在乡村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更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小学美术教育注入新活力,让非遗扎染在乡村土地上绽放新光彩,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乡村少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深化航天精神与扎染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展教学资源与传播渠道,推动乡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