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

周群

青海红十字医院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到医院就诊的AS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差异及临床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L-17、TNF-α、IL-23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AS患者的免疫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动态监测这些因子有助于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优化。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细胞因子;检测;临床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骨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密切相关的IL-17、TNF-α等因子。通过检测这些因子的变化,可以更全面地了解AS的免疫学特征,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对AS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检测,系统分析其临床意及其潜在的病理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到医院就诊的AS患者50例,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纳入标准包括:确诊为AS且无其他免疫性疾病者;年龄18-60岁;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至少3个月。排除标准为:存在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分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性别、年龄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体检,抽取静脉血检测免疫细胞因子水平,无额外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免疫细胞因子检测,具体如下:

1.2.1血清样本采集与处理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均于早晨空腹状态下抽取5mL静脉血,确保样本采集的统一性与稳定性。采集的血液通过离心分离血清,具体操作包括在4℃条件下,以3000rpm离心15分钟,获取上清液作为血清样本[1]。处理后的血清被迅速分装于无菌试管中,并存放于-80℃冷冻保存,避免反复冻融操作对样本成分的影响。

1.2.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对血清中IL-17、TNF-α、IL-23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浓度进行量化测定。检测使用的试剂盒来源于同一厂家,所有操作严格遵循试剂盒说明书的标准流程。

1.2.3疾病活动度评估

病情活动度通过BASDAI评分量表进行评估,量表包括晨僵持续时间、脊柱疼痛、关节肿胀等6个核心指标。评分范围从0到10,分值越高代表病情活动性越重。评估过程由专人操作,确保结果的客观性与一致性[2]。

1.3观察指标

检测IL-17、TNF-α、IL-23、IL-10水平,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BASDAI评分的相关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受试者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可见表1:

2.2实验组患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与BASDAI评分的相关性,可见表:

2.3不同病情活动度患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可见表3:

3、讨论

A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炎症性疾病,其免疫学机制异常复杂。实验结果显示,IL-17、TNF-α和IL-23水平显著升高,而IL-10水平下降,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AS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因子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和调控骨代谢过程,加速病理性骨化的发生。IL-17和TNF-α的协同作用可能是AS炎症反应加剧的核心机制,而IL-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其水平下降反映了患者体内抗炎调节机制的不足。此外,这些因子与BASDAI评分的显著相关性提示,动态监测免疫因子的变化可为病情评估提供有力支持[3]。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通过免疫细胞因子干预改善AS病情的可行性,同时结合多组学分析,全面揭示AS的发病机制,为精准医学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吕建敏,轩小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健康女性,2023:174-176.

[2]李名汉泽,顾佳瑶,吴海波,等.细胞因子及血常规相关指标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地方病防治,2023,38(5):441-441.

[3]董亮,刘炬,李学勇.新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8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3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