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的智慧交通设计研究
刘丽丽
南京扬子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为各行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智慧交通作为现代交通变革的核心力量,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剖析循环经济内涵及其对交通领域的诉求,探讨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应用潜力,详细阐述基于循环经济的智慧交通设计原则,对面临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智能的交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智慧交通;设计
1绪论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然而传统交通模式依赖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排放温室气体、污染物,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车辆制造等环节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生态压力[1]。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追求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最小化,为交通困境破局。智慧交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交通,二者结合开启交通可持续新篇章,助力全球绿色发展转型。
2循环经济内涵及其对交通领域的诉求
2.1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打破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反馈式循环流程,强调资源在经济系统内多次循环、梯级利用,减少原生资源开采,降低废弃物排放,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生态化改造,是系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2.2对交通领域诉求
交通为能源消耗大户,循环经济要求交通向清洁能源转型,提高能源转换与利用效率,如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充电桩布局提高充电效率,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减少对石油依赖,降低碳排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车辆制造中,优先选用可再生、可回收材料,如再生钢材、环保塑料,建立废旧材料回收网络,对报废车辆、道路设施拆解回收,实现零部件、材料再制造、再利用,减少新材料需求。传统交通尾气、噪声污染严重,需从源头削减与末端治理双管齐下。源头通过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降低私人机动车出行;末端采用尾气净化技术、吸音降噪材料,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国社会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下的智慧交通设计,是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3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潜力
3.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在交通设施、车辆间搭建感知网络,实时采集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状态、能源消耗等数据。在循环经济中,可监测新能源汽车电池健康,优化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寿命;追踪道路设施材料老化、损耗,精准安排维护、回收计划,提高资源管理精度。
3.2大数据技术
汇聚海量交通数据,大数据分析挖掘价值信息。一方面,剖析居民出行规律,为公共交通规划、共享出行调配提供依据,提升运载效率,减少空载浪费;另一方面,评估交通项目能耗、材料消耗与环境影响,助力循环经济决策,如筛选交通设施建设的低能耗、高回收方案。
3.3人工智能技术
赋予交通系统智能决策能力。在交通管理,智能调控信号灯、优化路线,减少拥堵怠速,降低能源消耗;在车辆领域,辅助自动驾驶,实现平稳行驶、精准停车,优化动力分配,节能降耗;用于废旧材料识别分拣,提高回收效率,赋能循环经济各环节精细化运作。
4基于循环经济的智慧交通设计原则
4.1系统性原则
将交通视为复杂有机整体,涵盖人、车、路、环境及能源、材料等要素,统筹规划各子系统协同运作。如设计智能交通枢纽,整合多种交通方式换乘、能源补给、废弃物处理,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避免局部优化忽视系统平衡[2]。
4.2生态友好原则
从规划到运营全过程贯彻生态理念,选用环保材料、清洁能源,保护生态敏感区。规划公交专用道优先网络,减少公交与社会车辆相互干扰,提升运行效率同时降低尾气排放,营造绿色出行空间。
4.3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挖掘既有资源潜力。改造废弃铁路、公路用地,开发为公交场站、慢行绿道;推广智能停车,盘活闲置车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设计可拆卸、可回收交通设施,降低全生命周期资源消耗。
5循环经济下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面临挑战
5.1.1技术集成难题
智慧交通涵盖车联网、智能驾驶、智能管控等多元技术,各技术研发路径与标准各异。车路协同场景中,车辆终端、路侧传感器、5G 通信模块来自不同厂商,数据格式、传输协议不兼容,系统集成时故障频发,稳定性差,阻碍循环经济所需的高效运输体系构建。
5.1.2.数据共享壁垒
交通部门、公交集团、网约车平台等握有海量数据,却因数据涉及用户隐私、企业商业机密,且各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共享。数据孤岛林立,大数据挖掘、分析受阻,难以精准洞察交通流量、能耗等规律,无法为循环经济下的资源调配、节能减排精准施策。
5.1.3商业模式不成熟
循环经济导向的智慧交通,前期研发、基建投入巨大,如建设覆盖全城的智能充电桩网络、研发高容量新能源电池回收工艺,投资回报周期长。传统 BOT、BOO模式难适配,民间资本望而却步,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扩张艰难。
5.1.4公众认知局限
民众长期习惯传统燃油车出行,对新能源汽车冬季掉电、充电不便心存顾虑,对自动驾驶复杂路况应对能力存疑。这种认知局限使新技术推广缓慢,共享出行、合乘模式参与度低,循环经济倡导的绿色出行理念难以融入日常生活。
5.2应对策略
5.2.1加强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聚焦车路协同通信、智能算法优化等难题攻坚。政府组织专家制定涵盖软硬件接口、数据交互协议的国家标准,定期抽检产品,强制认证,保障不同品牌设备互联互通,为循环经济筑牢技术根基。
5.2.2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政府牵头,央行、网信办等协同,打造交通数据共享“中枢”,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为数据确权、加密。对共享数据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如优先项目审批,促使各方打破壁垒,为循环经济决策注入数据动能。
5.2.3创新商业模式
推广公私合营(PPP)模式,政府与腾讯等企业按比例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同时,央行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发行绿色债券专项支持智慧交通基建。项目运营后依减排、拥堵缓解等成效计费,吸引资本涌入,激发产业活力。
5.2.4强化宣传教育
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制作科普专题,剖析新能源、智慧交通优势;科技馆、交通枢纽设体验区,举办“绿色出行周”,组织市民试驾智能网联汽车、体验智能公交,化解公众担忧,厚植循环经济社会土壤[3]。
结束语
循环经济下的智慧交通设计是应对交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必由之路。所以应遵循循环经济诉求,挖掘智慧交通技术潜力,依循系统性、生态友好等原则构建架构。循环经济下的智慧交通设计,是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智慧交通建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洵.智慧交通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渗透初探[J].智慧中国,2023,(05):87-88.
[2]董文晓,胡大卫,吴楠楠.新时代城市设计中智慧城市设计思路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05):146-148.
[3]余敏.循环经济下的智慧交通设计[J].商业文化,2020,(2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