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叶昊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24051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大气污染挑战,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大气污染成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重点分析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等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重点行业和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经验启示。研究表明,高效协同控制、资源化利用和智能化控制是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本文从政策法规、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环境效益
引言: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导致雾霾、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1. 大气污染成因及主要污染物
1.1 大气污染成因分析
大气污染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沙尘暴等自然现象,这些过程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建筑扬尘以及生活垃圾焚烧等,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污染物。其中,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偏重、交通运输方式不够绿色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的复杂性。
1.2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颗粒物(PM2.5和PM10)、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臭氧(O₃)。颗粒物是大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其中PM2.5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并深入肺部,引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肺癌。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其在大气中可转化为硫酸盐颗粒,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和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不仅会形成酸雨,还会与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二次颗粒物,加剧光化学烟雾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其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溶剂使用等,对人体健康具有直接毒性和潜在致癌风险。
1.3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
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是识别和量化不同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物贡献的重要手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源解析技术主要包括受体模型和源清单法。受体模型通过分析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特征,推断其可能的来源。常用的受体模型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法(CMB)、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这些方法能够识别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类型及其贡献率,但需要依赖大量的监测数据和源成分谱信息。源清单法则是通过统计和估算各类污染源的排放量,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从而量化不同源类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源清单法能够提供全面的污染源信息,但其准确性依赖于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可靠性。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源解析技术逐渐向高时空分辨率、多污染物协同解析的方向发展,为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
2.1 颗粒物治理技术
颗粒物治理技术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除尘技术、脱硫脱硝协同除尘技术以及移动源颗粒物控制技术。除尘技术根据原理可分为机械除尘、静电除尘、袋式除尘和湿式除尘等。静电除尘利用高压电场使颗粒物带电并在电场作用下被捕集,适用于处理大流量、高温烟气,但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较低。袋式除尘通过滤袋拦截颗粒物,对PM2.5等细颗粒物具有较高的脱除效率,但运行阻力较大,滤袋易损坏。湿式除尘利用水膜或水雾捕集颗粒物,适用于处理高湿、易燃易爆气体,但会产生废水处理问题。脱硫脱硝协同除尘技术是将脱硫、脱硝和除尘过程有机结合,通过优化工艺设计和设备配置,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
2.2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二氧化硫治理技术主要分为湿法脱硫、干法脱硫和半干法脱硫。湿法脱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碱性吸收剂(如石灰石、石灰或氨水)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湿法脱硫具有脱硫效率高(可达95%以上)、运行稳定等优点,但存在设备腐蚀、废水处理和副产物利用等问题。干法脱硫利用干粉状吸收剂(如石灰粉或碳酸氢钠)与二氧化硫反应,适用于处理低硫烟气或中小型锅炉。干法脱硫具有工艺简单、投资少、无废水排放等优点,但脱硫效率相对较低(一般为60%-80%)。半干法脱硫结合了湿法和干法的特点,利用雾化吸收剂(如石灰浆)与二氧化硫反应,反应产物以干态形式排出。半干法脱硫具有脱硫效率较高(可达90%以上)、设备简单、无废水排放等优点,但吸收剂利用率较低,运行成本较高。
2.3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
氮氧化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低氮燃烧技术。SCR技术利用催化剂在氧气存在下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脱硝效率可达90%以上,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脱硝技术。SCR技术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温度的控制,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钒钛系、铁系和铜系催化剂,反应温度一般为300℃-400℃。SNCR技术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将还原剂(如氨水或尿素)喷入高温烟气中,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SNCR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等优点,但脱硝效率较低(一般为30%-70%),且对反应温度要求较高(一般为850℃-1100℃)。低氮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燃烧过程,降低氮氧化物的生成,包括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和低氮燃烧器等。低氮燃烧技术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脱硝效率相对较低(一般为30%-50%),通常与其他脱硝技术结合使用。
2.4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技术、吸收技术、催化燃烧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吸附技术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分子筛)将VOCs从气体中分离出来,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大风量的VOCs废气。吸附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但吸附剂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运行成本较高。吸收技术利用液体吸收剂(如水、有机溶剂)将VOCs从气体中吸收出来,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易溶于吸收剂的VOCs废气。吸收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可回收有用物质等优点,但存在吸收剂选择、废液处理等问题。催化燃烧技术利用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将VOCs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适用于处理中高浓度的VOCs废气。
2.5 臭氧污染控制技术
臭氧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前体物控制技术和光化学污染控制技术。前体物控制技术通过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降低臭氧生成潜势。例如,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安装脱硝装置和VOCs治理设备,减少前体物的排放。光化学污染控制技术通过抑制光化学反应过程,降低臭氧生成速率。例如,利用光化学抑制剂(如过氧乙酰硝酸酯)阻断光化学链反应,或通过人工降雨、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降低光化学活性。此外,区域联防联控也是臭氧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协调区域内污染源排放,减少前体物的区域传输和累积。
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1 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重点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治理技术的应用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是当前的主要方向。例如,某电厂通过采用低氮燃烧器、SCR脱硝装置、电袋复合除尘器和湿法脱硫塔等组合技术,实现了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超低排放,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 mg/m³、35 mg/m³和50 mg/m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烧结烟气治理和焦炉烟气治理。某钢铁企业采用活性炭吸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对烧结烟气进行综合治理,脱硫效率超过95%,脱硝效率超过80%,同时实现了二噁英和重金属的协同控制。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应用以脱硝和除尘为主。某水泥厂采用SNCR脱硝技术和高效袋式除尘器,将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00 mg/m³以下,颗粒物排放浓度控制在10 mg/m³以下,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化工行业的VOCs治理是重点和难点。某化工园区通过建设集中式VOCs治理设施,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组合工艺,对园区内企业的VOCs废气进行集中处理,VOCs去除率达到90%以上,有效改善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3.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应用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京津冀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统一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实施跨区域联合执法,实现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推进。例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重点推进散煤治理、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和移动源污染控制,区域PM2.5平均浓度显著下降。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VOCs综合治理,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例如,长三角地区通过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VOCs综合治理,区域PM2.5平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均呈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区通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例如,珠三角地区通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区域PM2.5平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结论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并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重点行业和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效果及经验启示。研究表明,高效协同控制、资源化利用和智能化控制是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脱除,不仅能够提高治理效率,还能降低运行成本。资源化利用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回收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晓帆. 大气污染治理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 5 (21): 160-161+164.
[2]杨朋谒. “双碳”背景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 53 (05): 152-154.
[3]柴军. 城市空气污染高精度时空建模关键技术研究[D]. 四川大学, 2023.
[4]李泽梅. 关于生活垃圾处理及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探究关键研究 [J]. 清洗世界, 2022, 38 (03): 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