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黄爱琼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 湖北武汉 430223
“读写共生”又叫读写结合,即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开展统筹化、联合化、系统化的完整教学,在培育学生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素材剖析能力、辩证论证能力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作为重要内容,存在片面化、碎片化、单一化的教学问题,鲜少有教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有目的地融入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基于此,本文在分析“读写共生”教学模式构建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的意义
(一)拓宽初中语文学科育人广度
“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应用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通过相同的教学时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即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的意义之一在于拓展初中语文学科育人的广度。
(二)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
“读写共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深度,可以有效防止内容过于简单致使学生兴趣丧失的问题出现。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学生对新奇事物是充满好奇的,可以利用这一点增添课堂教学交互性。
二、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一)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策略
1.联合“读”、“思”、“言”、“写”构建“读思言写”新范式
读即阅读,思即思考,言即表达,写即写作。在“读写共生”模式构建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分析,发现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读”、“思”、“言”、“写”缺一不可。因而,笔者结合黄振远教师的“读思言”教学模式及语文教学反思,认为构建“读思言写”新范式是创新“读写共生”教学模式的方向之一。
2.根据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构建“群文素材读写共生”新模式
群文阅读将主题类似的多篇课文整合到一起,因此,在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构建“群文素材读写共生”新模式。“群文素材读写共生”模式在七年级语文课堂的深耕,其价值远超读写技能本身的提升:首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可以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意识;最后,可以落实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读思言写”新范式的应用
在“读写共生”教学模式的教学中,需要同时注重“读”、“思”、“言”、“写”四个教学环节。下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论述。
① 以“读”为基,沉潜文本,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行为描写。如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及“又悄悄地进来”。设问:“‘悄悄地’重复出现,揭示母亲怎样的心境?”学生通过圈画、朗读、品味,体察母亲隐忍的守护与无言的关切。此过程不仅解读文本,更悄然植入写作方法:将深沉情感熔铸于细微动作之中。
② 以“思”为桥,叩问意象,促进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抛出核心问题:“母亲为何执着于北海看菊花?‘菊花’承载着怎样独特的生命隐喻?”引导学生关联“我”的绝望、母亲的病痛、未竟之约与文末烂漫秋菊,展开小组思辨。在碰撞中领悟:菊花是母亲坚韧生命的化身,是绝望深渊里不灭的希望火种。此环节为后续写作积淀思想深度与情感素材。
③ 以“言”为转化器,代言心声,实现内化到表达的跨越。聚焦母亲无声的守望,布置任务:“请以第一人称,补写母亲‘躲出去听动静’或悄悄进来’时的内心独白。”学生融合前两环节的感悟,模仿史铁生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创说。在“代言”中,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个性表达,深切体会“静默胜千言”的艺术力量,完成从读者到作者的初步蜕变。
④ 以“写”为升华点,迁移共生,促成读写成果的生命内化。迁移任务:“回忆属于你的一次‘秋天的感怀’,聚焦一个细微动作或寻常物件(如文中的菊花),以细节传情,题目自拟。”提供微型支架:“当___(人物) _(细微动作/物件)时,秋光里我忽然读懂 __。”学生需借鉴课文“托物寓情”、“以微见著”之法,将个人体验熔铸于具象描写。
“读思言写”四阶铺设的教学路径,让《秋天的怀念》不仅被理解,更成为学生观照自身、表达生命的起点,真正实现读写共生共长。
2.“群文素材读写共生”新模式的应用
“群文素材读写共生”模式聚合多篇异质文本构建“群文场域”,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激活思维,并以写作实现认知的沉淀与重构。下文仍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展开论述。
① 拓展“群文”宽度。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引入胡适《我的母亲》片段、龙应台《目送》精选段落或同龄人书写的亲情主题优秀习作。基于不同视角、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本并置,使学生对“亲情表达”的理解从单一走向立体,从感受母爱扩展到思考亲子关系的复杂性,为写作积淀丰厚的情感与思想素材。
② 设计任务驱动。环环相扣的读写任务,促使理解转向表达。例如在阅读群文后思考讨论:史铁生笔下“无声的母爱”与胡适笔下“严厉的慈爱”,哪种表达更触动你?为什么?(深化文本解读)再如,迁移创作:以“藏在____里的爱”为题,借鉴群文中习得的观察视角或表达手法,书写属于自己的亲情故事。(实现认知与情感的个性化输出)
③ 建立“共生评价”机制。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吸纳转化了群文阅读中获得的思想启迪或表达策略。并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纳入后续教学“群文素材库”,形成读写共生的良性循环。
当然,教师需精心筛选群文素材,确保其与教材议题和难度的高度契合;读写任务设计应梯度分明,提供有效支架;评价反馈需及时、具体,指向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应用不仅仅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融合,而是恰如其分地、合理地将两者进行渗透,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促进学生高阶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琪.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昌吉学院,2024.
[2]何军喜.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运用探究[J].语文世界,2025(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