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背景下大宗散货运输航运调度研究
牛青
天津港远航国际矿石码头有限公司 天津300450
摘要:在多式联运蓬勃发展的当下,大宗散货运输的航运调度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调度模型优化,构建综合多因素的基础模型并动态调整,平衡成本与效率;探索资源整合与调度协同,实现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及资源实时调配;强调先进技术应用,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提升调度精度、辅助决策并保障信息安全。
关键词:多式联运;大宗散货运输;航运调度
引言
多式联运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合多种运输方式,以实现高效、便捷的货物运输。大宗散货运输在能源、建筑等领域的物资流通中占据关键地位,其运输效率与成本对相关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一、多式联运下大宗散货航运调度模型优化
1.1 构建综合考虑多因素的基础调度模型
构建基础调度模型需全面考量众多关键因素。货物特性是重要考量点,不同的大宗散货,如煤炭、矿石等,其密度、粒度、化学性质等差异,决定了运输船舶的选型、装载方式及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运输路线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考虑航道水深、港口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以确保船舶安全、高效通行。同时,运输时间的安排要兼顾货物的需求紧迫性、船舶的运营周期以及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例如,冬季某些海域可能出现冰冻,影响船舶航行,需提前规划。
1.2 针对不同运输场景的模型动态调整机制
不同的运输场景对航运调度有不同要求,因此模型需具备动态调整能力。在紧急运输场景下,如应对自然灾害后的物资救援,货物需求紧迫,此时调度模型应优先保障运输速度,可能需要调整运输路线,选择更快捷但成本稍高的路径,同时调配更高效的船舶资源。而在日常的周期性运输场景中,如电厂煤炭的定期供应,可根据长期的运输数据和需求规律,优化船舶的排班计划,降低运营成本。
1.3 模型中成本与效率平衡的优化策略
在航运调度模型中,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是关键。一方面,降低成本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例如,选择低成本的老旧船舶虽能减少船舶租赁费用,但可能因船舶速度慢、故障率高而影响运输效率,导致货物延迟交付,引发客户不满和额外成本。另一方面,单纯追求效率而忽视成本也不可取,如过度使用高速船舶,虽能提高运输速度,但燃油成本大幅增加。优化策略可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优化运输路线,采用智能算法规划最短且经济的航线,减少不必要的航行里程,降低燃油消耗。同时,合理安排船舶的装卸作业时间,提高港口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船舶在港停留时间,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港口费用。
二、多式联运资源整合与航运调度协同
2.1 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资源衔接策略
实现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高效资源衔接是多式联运的关键。与铁路运输衔接时,需确保港口与铁路站点的布局合理,建设便捷的转运通道,实现货物的无缝对接。例如,在港口建设专用铁路线,直接延伸至码头前沿,便于货物从船舶直接转运至火车,减少中间搬运环节。同时,要统一货物的装载标准和运输信息系统,使铁路与航运之间能准确共享货物信息,如货物种类、数量、运输计划等,提高转运效率。与公路运输的衔接同样重要,优化港口周边的公路交通网络,确保集卡能快速进出港口。
2.2 基于大数据的运输资源实时调配方案
大数据技术为运输资源的实时调配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的运输数据,包括船舶的航行轨迹、货物的运输需求、港口的作业进度等,可实现对运输资源的精准掌控。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货物的运输需求趋势,提前调配船舶资源,避免出现运力过剩或不足的情况。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动态,预测某地区在特定季节对煤炭的需求量,提前安排合适的船舶前往装货港口。同时,实时监测船舶的运行状态和位置,当出现突发情况,如船舶故障或恶劣天气影响航行时,及时调整运输计划,调配其他船舶接替运输任务,确保运输的连续性。
2.3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以适应航运调度变化
港口作为多式联运的关键节点,其资源配置需适应航运调度的变化。首先,合理规划港口的泊位资源,根据不同类型船舶的尺寸和停靠需求,划分专用泊位或通用泊位,提高泊位的利用率。例如,为大型散货船设置专门的深水泊位,确保其安全停靠。同时,优化港口的装卸设备配置,根据常见的大宗散货类型和吞吐量,配备合适数量和型号的装卸机械,如抓斗起重机、皮带输送机等,并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提高装卸效率。
三、先进技术在大宗散货航运调度中的应用
3.1 物联网技术提升航运设备监测与调度精度
物联网技术通过在航运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在船舶发动机、导航设备等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可实时收集设备的温度、压力、转速等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调度人员可根据这些数据及时发现设备潜在故障,提前安排维修保养,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运输延误。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温度异常升高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调度人员可立即调整船舶航行计划,安排船舶就近停靠维修。同时,物联网技术还能精确跟踪船舶的位置和货物状态,通过在货物上安装智能标签,实时掌握货物的位置、温度、湿度等信息,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基于这些精确的数据,调度人员能够更精准地制定调度计划,提高航运调度的精度和可靠性。
3.2 人工智能算法助力智能航运调度决策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历史运输数据进行分析,可挖掘出运输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和模式。例如,分析不同季节、不同航线的运输时间、成本、风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当面临新的调度任务时,算法可根据输入的任务信息,如货物类型、运输起点和终点、交货时间等,快速生成多个可行的调度方案,并基于成本、效率、风险等指标进行评估和排序,为调度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深度学习算法还可模拟人类决策过程,根据实时的运输环境变化,如天气状况、交通拥堵等,自动调整调度方案,实现智能决策。
3.3 区块链技术保障运输信息安全与调度协同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能有效保障运输信息的安全与调度协同。在多式联运中,涉及众多参与方,如托运人、承运人、港口、货代等,各方之间需要共享大量的运输信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货物的基本信息、运输合同、装卸记录、运输轨迹等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例如,货物的装卸记录一旦上链,任何人都无法私自修改,保证了运输过程的透明性和可信度。同时,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协同操作。当货物状态发生变化时,如在港口完成装卸,相关信息立即同步到区块链上,所有参与方都能及时获取,便于各方根据最新信息调整调度计划。
四、结论
多式联运背景下大宗散货运输的航运调度研究,对于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效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优化调度模型,综合考量多因素并实现动态调整,平衡成本与效率;加强多式联运资源整合与航运调度协同,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资源实时调配以及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利用物联网提升设备监测与调度精度,借助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决策,依靠区块链保障信息安全与调度协同,全面提升了大宗散货运输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吕仕群.多式联运环境中航道养护对物流时效的影响及优化对策[J].中国航务周刊,2025,(07):48-50.
[2]张云.多式联运下的船舶运输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5,(01):137-138.
[3]朱晓明.多式联运背景下海陆新通道对航运业的影响[J].中国航务周刊,2024,(3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