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凸显三个“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刘旭媛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逸夫小学

虽然新课改推出已经20多年了,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沿用新课改之前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教学,缺乏改革和创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就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等。再加上教师偏向于只把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讲述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因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同时,教师讲课的方式单一、古板也容易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顾讲自己的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只是机械化接受知识,并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重点知识,这就使得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另外,随着新课改、新课标的实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在课堂上也开始将新理念纳人到教学过程中,但是由于运用手段还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而课堂教学也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再现文中情境,增强课堂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直观影响和感受,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文字为主,繁杂的文字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读心理。为改变这样的课堂状态,活跃教学气氛,就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到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述描写人物的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主人公的神态、语言以及行为让学生模仿和表演,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具体感受人物的个性特征。教授《草船借箭》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挑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等角色。在表演前,学生们需要先细读课文,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故事情节发展。比如扮演诸葛亮的学生,要仔细揣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在与周瑜对话时的胸有成竹,以及对借箭过程的精心策划。表演过程中,“诸葛亮”手摇羽扇,镇定自若地与“周瑜”对话,“周瑜”则满脸嫉妒,“鲁肃”一脸忠厚老实。其他学生则作为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三国时期,亲眼目睹草船借箭这一精彩事件。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每个角色的表现,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情境,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阅读课文,而是亲身参与到故事中,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阅读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显著增强。

2.精心设计问题,提升知识的思维度

对于问题情境,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充满吸引力和思辨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引起注意,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设计一系列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为维护赵国尊严,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些行动与‘完璧归赵’时的表现有何相似之处?从这两次事件中,你能总结出蔺相如的哪些品质?” 首先,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渑池会这一具体情节中蔺相如的行为,初步感知其形象;接着,对比问题促使学生纵向思考,发现蔺相如在不同事件中行为的共性,深化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最后,总结性问题帮助学生将零散认知系统化,全面把握蔺相如的品质。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如同搭建阶梯,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核心,挖掘人物深层内涵。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鉴赏与小练笔,强化讲练的结合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分析能力,并逐渐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品读以及鉴赏水平和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课文中比较优美的文段提出来,进行针对性讲解,从而向学生展示如何鉴赏文章,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文章的魅力,从而有效增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针对《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风景图片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视觉感官上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观看的内容写一段观后感,再将其与课文联系起来。这样讲练结合,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不仅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强语文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