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的融入现状与困境
林银花 张海燕 闫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职业外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困境。本文旨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外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我国职业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困境
在全球文明互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载体,其战略价值持续深化。职业院校外语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语言能力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然而,现有教学模式仍存在"重语言工具性、轻文化主体性"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文化育人功能尚未充分释放。本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外语教学中的融入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其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艺术美学等方面。它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新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既要具备专业技能,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外语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教学注重与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传授与职业相关外语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特点。此外,教学还强调实用性,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满足涉外交流的需要。职业院校外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技能,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两者结合,既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又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国际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现状与困境
在互联网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面临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甄别能力较弱。同时,职业外语教学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但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导致文化融入任务艰巨。
1.输入型文化教学导向固化。现行课程标准侧重外语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教学目标呈现"输入型"偏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结构性失语"。
2.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教学资源适配性不足。内容层面,现有教材及课程资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匮乏,传统文化元素多呈碎片化呈现,与学生生活脱节,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载体层面的教学资源集中于外国文化情境介绍与模拟,本土文化外译资源占比不足少之甚少。
3.师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断层。学生层面,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但系统性不足,尤其在用外语表达传统文化方面能力较弱。教师层面,教师普遍存在"双语能力突出,双文化素养薄弱"现象。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影响了传统文化认知维度和课堂教学转化率。
4.课程评价机制的量化指标模糊。现有评价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评估不足。考核仍停留于”文化知识复述”,未能构建”双向文化阐释-创新传播”的评价框架。
四、改进策略
通过价值引领、载体创新和机制保障的融合策略,提升职业教育外语人才的文化传播能力,又增强文化认同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底蕴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1.重构教材与课程资源,建立"文化点-语言点-职业场景"三维映射体系。在职业院校外语教材中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古典诗词、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等文化符号,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同时,积极开发相关在线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建立"双师双能"教师发展体系,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加强对职业院校外语教师的培训,提升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方面的水平。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技能,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3.构建“语言技能+文化认同”的教学体系,强化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比中外文化,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4.优化文化渗透的仿真场景,构建多维融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任务,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5.构建包含文化传播效度、传统价值观转译准确度等维度的多元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估,特别是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机融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结语
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开发针对性教材,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评价指标等方面。同时,还需继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外语教学,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毅、高子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其传承与发展[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4,42(05),9-17
[2]平博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2014(24),140-141
[3]胡朋志、钱衡,外语专业学生传播当代中国能力:认识现状与教学参考[J].外国语文.2024,40(06),143-154
[4]徐玲、曾娟、刘飞飞,数智时代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与创新——现状分析与路径探讨[J].外国语文.2024,40(03).177-184
[5]芦红娟、王亚丽,国际传播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途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38(02).85-89
作者简介:林银花(1977-),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传统文化与外语教学融合向度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038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