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研究
文卫
驻马店技师学院
摘要: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是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也是居民参与的内生动力与源泉,居民参与或主导是城市老旧社区更新最具活力与长治久安的路径,人文关怀的目标价值取向对于满足居民诉求,提升居民福祉具有决定意义。通过深入调研居民需求,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不仅改善物质条件,更关注精神层面,促进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居民需求;人文关怀
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是城市更新的子系统之一,是针对社区特定衰落区域,综合运用拆除、修复、保护等手段的改造、更新过程,旨在提升片区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社会经济、激活地区文化、加强地块活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宜居的主体是人,和谐的宜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及以人为核心的本质属性。以宜居为核心的多元更新目标实现应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注重人的尺度、需求、参与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关怀”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基本遵循
城市是按照人的意愿建造起来的,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人的行为与需求都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宜人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使人们生活得更加愉悦,这种情绪也驱动人产生更好地建设城市的愿望与动力。面对工业革命、高速城镇化时代引致的严重城市病,霍华德提出“关心人民利益”,格迪斯强调注重文化传统与社会问题,芒福德基于对技术主导城市发展的批判而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及至佩里倡导重塑社区精神的邻里单元,无不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城市社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起点,是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二、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需求层次及问题剖析
1、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需求层次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理论,本文认为,居民需求首先是居民,然后是需求,实施城市老旧社区更新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质性分析。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是民众生活处于温饱阶段的需求,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是民众生活处于小康阶段的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是民众生活处于富裕阶段的需求。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小康,正迈向富裕阶段,因此城市老旧社区更新需要全力解决前四个需求,做到保基本,重点是在尊重需求上重点谋划,考虑自我实现需求,这是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的提升项和加分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形成可推广与复制的经验。
2、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老旧社区更新实践,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表现为注重物质环境更新。物质环境更新带有明显的技术驱动倾向,忽视了人的差异性需求与主观能动性,单纯强调工作效率,导致实施效果欠佳。其一是技术的应用带有显著的人为选择性特征,实践中表现为初步的、表层的更新,针对突出、难点问题破题动力不足,意愿不强,且很难进行新技术的集成、合成应用,如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公共配套问题等。其二是未能充分调查居民实际需求,如在财政兜底情况下,人为忽略了部分有公民投资意向性的需求,未能激发多元主体融资动力。
三、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对策
1、“三问于民”,共同缔造
(1)问需于民,细致调研。由于人的独特和可变性,使之成为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与此同时,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也是社区活动的主体,当然也是研究和实施社区发展的起因和终点。城市老旧社区的情况复杂,为增强更新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新前要充分考虑小区居民诉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细致而详尽的调研,梳理问题并确定更新内容,制定形成科学适合的更新方案。
(2)问计于民,精准实施。问计于民主要针对更新方案的制定,设计成民意调查问卷,主动征集群众意见,发动群众献计献策,选定整治方案。问计内容需要做到寻根溯源,更新实施中,除了一些居民不够熟悉的专业的、特殊的工艺与技术外,绝大部分事务都可以问计于民,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内容、过程管理与监督都应该问计于民。
2、培养社区意识,涵养公共精神
(1)立足常更常新,推进自主更新。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反映了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在社区吸引和维系居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商住型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高于城市老旧社区,主要因为商住型社区的居住条件、社区环境等更为优越,是城市老旧社区难以比拟的,相对来说老旧社区房屋破旧、公共设施设备缺乏、停车难、卫生状况差、小区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较多。更新势必成为提升城市老旧社区满意度的必然路径,面向宜居的更新是其核心指标,由于时间适应性,更新在客观上必然要保持一定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更新需要走小尺度、常态化、渐近式的道路。
(2)培育自组织,加强协作交往。社区自组织作为一种机制,是指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社区通过自身就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进而实现社区生活的有序化。虽然自治和组织参与的渴望必然会从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中衍生出来,但是当下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居民开展自组织能力尚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有意识地培育自组织,通过引导自组织根据居民的特点与兴趣、喜爱来增加社区休闲文化活动,加强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促进社区意识形成与强化,进而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提升社区认同感、归属感。
3、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1)无障碍改造。老龄人与残疾人的居家和出行都有一定障碍,因害怕造成伤害而选择尽量减少出行交往的频度,因此要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创建无障碍社区,从居家室内扶手、防滑改造,到上下楼扶手安装、增设电梯,到户外台阶、坡道改造,再到公共空间,道路、绿地、广场等改造,都需要纳入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物质层更新内容。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我国“一主二辅”的养老方式之一,是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最经济的养老供给方式。城市老旧社区处于老年人口日渐增加和养老需求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居民老龄化程度高,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社会工作中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施无障碍设施配置、公共环境更新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预防和康复服务,提升社区医疗服务站功能,高效利用空闲资源、补充急救站等设施,以解决老年人突发疾病、就近就医等问题;通过细化、落实社会保障制度、采取社区护工帮扶等方式降低老龄人口的生活压力。
综上所述,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精神层面的提升,通过持续性的小尺度更新、自组织的培育、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才能真正实现老旧社区的宜居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雨娴.全龄化视角下的城市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D].东南大学,2021.
[2]付雷.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北京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