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分析
赵宁
身份证号:210902198604212512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飞速发展,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但其安全问题愈发突出。数据泄露、设备被入侵等安全事件不仅会影响系统正常运行,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安全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技术相关概述
1.1 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融合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学科,以电子设备、信息系统为核心载体,涵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及应用全流程。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通信系统设计、电子电路研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等,既涉及硬件设备的研发与集成,也包含软件算法的设计与优化。在实际应用中,电子信息工程支撑着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落地,贯穿于工业生产、民生服务、国防安全等诸多领域。
1.2 安全技术的分类与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可分为基础防护技术、主动防御技术和应急响应技术三大类。基础防护技术以加密技术为核心,通过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等手段对数据进行编码,防止信息在传输或存储中被非法解读;访问控制技术则通过权限划分,限制非授权用户对系统或数据的操作,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主动防御技术包括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通过规则设置阻挡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则实时监测网络异常行为,提前预警潜在攻击。应急响应技术以数据备份与恢复为重点,当系统遭遇攻击或故障时,可通过备份数据快速恢复正常运行,降低损失。
1.3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电子信息工程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社会数字化转型,而安全技术是其稳健运行的核心保障。在数据传输中,它抵御拦截与篡改,确保信息真实完整,维系通信可信度。设备运行时,其阻断恶意攻击,预防故障与瘫痪,保障工业控制、通信网络等关键系统持续运转。信息存储环节,安全技术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守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机密。若缺乏安全技术支撑,电子信息系统易成攻击目标,引发经济损失、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后果。
二、电子信息工程中安全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技术应用
网络传输层面的安全策略是一种动态保护,是一种“端对端”加密技术。通信时,传输层安全技术能够实时对传输的明文内容进行编码,一旦信息被截取,恶意第三方将无法对明文内容进行解析;身份验证技术能够通过密钥交换、数字签名等技术确保双方的信息源是否真实,可以实现对虚假节点进入传输链路。针对无线传输过程的开放风险,跳频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传输时的随机改变传输信号的频率,以此来提高信号的频率干扰和监听风险,避免第三方信息被解析;而虚拟专用网技术能在开放网络中提供一个传输数据安全可靠的“专用传输隧道”,确保远程传输数据的安全传输。
2.2 设备运行中的安全技术应用
一体化综合防护监测体系,通过对机房及网络设备的检测和保护进行多层面纵深安全防护。首先在系统架构和硬件方面,采用了内置加密算法和认证授权的安全芯片,在机箱中嵌入后在机箱拆开的情况下也无法拆卸,甚至更换固件也无法进入,防止有人将整机取下并修改程序后重新组装。其次,在设备端,部署安全内核隔离模式。针对内核下恶意代码资源调用的限制,对一些敏感模块进行进程隔离和权限控制,阻止恶意程序对关键资源的直接访问和控制,确保恶意代码与安全内核保持完全隔离,有效限制了恶意代码对系统的破坏,降低系统整体脆弱性。在网络接入设备端配置防火墙,在设计好的网络策略下可以屏蔽和拒绝不正常的流量数据包以及通过非法途径进入的数据包。此外,由于攻击入侵行为常借助一些手段的试探获取授权访问权限,入侵防御系统与入侵检测系统(IDS)会联动对一些不正常事件(如常见的网关业务系统漏洞利用)进行跟踪、分析、检测和识别攻击源,并根据算法做出判断,及时阻止 IP 攻击,能够触发IP 的临时拒绝指令,也就是当安全内核检测到 IP 活动异常后就会发出中断报警,从而向网络控制器发送拦截保护指令。状态监测技术对关键设备运行的长期性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基于实时和持续的参数监测,对可能引发隐患的原因或者根源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并预警,在数据分析上检测未知攻击和未知的威胁时分析时长和人力投入远远低于主机安全降低整体运维成本。
2.3 信息存储中的安全技术应用
数据存储的安全主要包含数据静态安全以及访问控制。数据存储器方面,硬盘加密能够通过物理硬件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即便硬盘被盗,也无法进行解密;数据存储器中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则包含了数据切片、多副本等功能,分散存储数据到各个不同的节点之中,可以有效避免单点故障带来的数据丢失;数据访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访问实施静态访问控制策略,根据功能角色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权限访问控制,同时访问行为的记录为异常访问的回溯提供详细信息记录。对于存储器存在的漏洞问题,通过漏洞监测更新技术对存储的漏洞进行修补,结合敏感信息的脱敏技术对敏感的数据实施模糊化处理,在不影响正常应用的基础上,可有效降低敏感信息泄漏给用户带来的损失,在应用层对存储的防范是一种存储介质和访问过程的全方位保护措施。
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挑战
电子信息工程安全技术应用面临多重压力。技术层面,攻击手段持续升级,新型病毒与网络攻击利用系统漏洞快速渗透,传统防护技术难以实时响应。不同安全技术间协同性不足,加密技术、防火墙等各自为战,形成防护盲区,难以应对复合型威胁。管理层面,部分企业安全意识薄弱,重应用轻防护,未建立常态化安全维护机制,导致系统漏洞长期存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既懂电子信息工程又精通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影响技术落地与应急处置效率。此外,跨领域标准不统一,不同设备与系统的安全协议差异较大,增加了整体防护难度。3.2 应对策略
应对挑战需技术与管理双管齐下。技术上,推动智能化防护创新,将人工智能融入安全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实时识别新型攻击模式,提升动态防御能力。构建一体化防护体系,打通加密、检测、响应等技术环节,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管理层面,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定期开展全员培训,建立防护优先的工作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高校学科共建、企业实训等方式储备专业人才。同时,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制定跨领域安全协议规范,实现不同系统的兼容联动,从技术协同与管理机制两方面筑牢安全防线。
结语
安全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多场景应用中,为数据、设备和信息存储安全筑牢了防线。尽管面临攻击手段升级、技术协同不足等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完善,能持续提升防护能力。随着安全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更深度融合,将为行业稳健发展提供更坚实保障,助力数字化社会安全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芳.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24,(02):57-60.
[2]王良敏.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3,(03):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