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生活的语文教学情景创设探索
付延芳
西宁市小桥大街小学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何将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生活化教学情景创设,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文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了一些探索。
一、在任务驱动中,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我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以“革命情怀”为话题,由《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文章组成。本单元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离我们学生比较久远,需要在先学部分花很多的力气,让学生去收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怎样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先学部分,还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我们四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发挥集体的力量创设情景,设计了以下的任务。
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许多爱国人士。因为有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今日繁荣的祖国。为了更多人了解这些爱国人物的事迹,向他们表示至高的崇敬。特开展此次活动,设计爱国名人名片作品,欢迎各位同学积极投稿!
1.发布学校通知
通知
我校为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热潮,特诚邀二十大宣讲团来我校传承红色经典。为营造浓厚氛围,请四年级的同学们搜集革命人物的相关故事,于下周三前将制作的革命人物名片张贴在各班的宣传展板上。
学校少先大队
2022年11月24日
2.学习方法介绍
(1)一份爱国人士的名片包含哪些要素呢?
(爱国人物介绍肖像;主要成就介绍;爱国关键事件;人物评价或看法)
(2)出示人物名片样式,包含人物姓名、年龄、特长、代表作等等。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分组设计了这一单元每一课出现的人物名片,在课堂交流时内容已经完全超出了课本本身,许多孩子的人物名片不止一份,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有历史中的人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人物的评价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不仅评价自己人物名片,还评价别人的人物名片。孩子们在交流中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从联系生活促进了课堂的获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提升的不光是语文素养还有文化自信,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二、让语文阅读和学生生活相交融
我和我的学生们的阅读故事从他们步入一年级就开始了。刚入学的孩子们识字量不大,也不能坐下来拿出一本书让他们读,于是我就根据一年级孩子们的特点,每天读童谣、儿歌,一周能背诵两首,为了方便记忆还让他们给童谣、儿歌加上动作,发挥想象画成画,为了让他们多积累童谣儿歌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去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小时候的童谣儿歌。一下子《小老鼠抬花轿》《拉大锯》《外婆桥》一些承载者不同年代情节的童谣儿歌都在孩子们口中传承。我们每周的阅读课上都能听到新的从来没听到过童谣,这其中还有许多青海方言版的。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他们的识字量越来越大,每学期除了读完语文书“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还会读一些老师在课堂中推荐的书目。比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我推荐孩子们去读读原著《自私的巨人》这本童话。在课堂上我给他们补充了一些原著中有,而我们课文节选中没有的内容:比如巨人有一个叫吃人鬼的好朋友,巨人在他们家住了七年……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孩子们非常有兴趣的去读了这本书,因为他们想了解巨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两个星期过去了,突然有一个孩子在课下问我:“老师你读了《自私的巨人》这本书吗?你觉得是巨人自私交不到朋友,才和吃人鬼做朋友,还是他和吃人鬼做了朋友后变得自私了呢?”我只是粗略的读了原文,这样的问题我压根没想过,但孩子的阅读的确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探究。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讨论“你怎么看巨人的自私?”孩子们的想法让我吃惊: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说“打开心墙就可以看到真善美的世界,”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接纳身边像巨人这样的人”。本来只是一篇充满神奇力量的童话故事,但通过阅读原著再和同学们交流,学生的思想一下子提升到了对人性的思考,这是我没想到的,这也许就是坚持阅读的力量。在阅读中学生的思想远远超越了课堂所得,与他们的生活相交融。阅读的魅力,已经在静悄悄地引领着孩子们认识自己,壮大自己。
三、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习作
习作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课就是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但在习作中不会收集组织材料,缺少可供写作的素材一直是孩子们写作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让孩子们走出“怕写作,写作难”的困境,我一般会结合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把我们的写作糅合在一起。比如,本学期学校在端午节来临时举行了包粽子比赛,这项技能对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们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挑战。正好我们第六单元的习作就是《我学会了------》。我打算把这次的习作往前挪挪和学校的包粽子活动放在一起,先让学生实践学习,再交流自己的体验,最后让学生写作。有了实践经历,学生在交流时语言丰富,感受独特,最后经过老师的写作指导,同样写《我学会了包粽子》但内容就丰富了很多,许多孩子在交流后就着手习作,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书写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本次习作完成后,老师建议孩子们还可以试着学习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技能,部分孩子回家后把骑车、洗衣服这些生活经历也变成了自己的习作。自此我们写观察日记会在班级种上大蒜,写游记我们会去人民公园研学。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挖掘生活素材、采用多样情景化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