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非遗工作室建设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霁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摘要:本文深度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在校园环境中的建设必要性、实践路径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挖掘其在非遗传承、学生成长及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的核心价值。结合具体实例,探究工作室在课程构建、教学创新及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实践策略,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为非遗文化在校园的长效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职业 非遗工作室 建设与实践

一、校园非遗工作室建设的时代契机与深远意义

非遗传承的困境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如苏绣,其针法繁复,需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如今愿意投入精力钻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民间音乐舞蹈,像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难以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吸引年轻一代目光;各类民俗仪式,如传统庙会,因缺乏年轻人参与,逐渐失去往日活力。这些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体不断缩小,传承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巨大损失。

校园传承的独特优势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丰富的学生资源是传承的新鲜血液,他们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出众,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完备的教育体系能为非遗教学提供系统规划,从理论知识传授到实践操作指导,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如文化节、社团活动等,为非遗展示与传播搭建广阔平台。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遗工作室建设的多元价值 校园非遗工作室为濒危非遗项目提供稳定的传承空间,成为现代社会中非遗文化的 “庇护所”。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古老技艺和文化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者,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有效缓解非遗传承困境。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校园非遗工作室扎根地方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地非遗项目,将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重新呈现。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企业合作,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地方文化传播与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

二、校园非遗工作室的多元实践探索

在课程设置上,校园非遗工作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普及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如非遗文化通识课,介绍非遗基本概念、分类及保护意义;进阶课程针对有兴趣和基础的学生,深入传授技艺,如传统木工课程,教授榫卯结构等制作技巧;研究型课程为专业特长学生开设,鼓励他们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度研究与创新实践,如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示范教学中,教师亲自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技艺操作流程;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非遗作品创作;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本地非遗项目调研与保护方案设计。

积极举办非遗文化节,展示学生作品,举办技艺表演、讲座、体验活动等,吸引师生参与。组织非遗主题社团活动,如皮影戏社团,学生学习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戏。开展非遗主题竞赛,如传统编织比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共同开展非遗保护项目;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演出,传播非遗文化;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

荆州职院学前教育学院剪纸工作室成立于 2017 年,专注当地传统剪纸艺术传承。工作室配备专业教师,拥有丰富教学资源,包括剪纸工具、教材、展示区。课程设置有基础剪纸课程,向全体学生传授剪纸历史、文化内涵与基本技法。多年实践成果显著,学生作品多次获奖,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剪纸相关工作,工作室与社区、企业合作推广剪纸艺术,受到广泛好评。

荆州职院非遗传承马山民歌工作室 2018 年成立,旨在传承本地传统戏曲。邀请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担任指导教师,购置专业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模式,理论讲解戏曲历史、唱腔、表演形式;实践由教师一对一指导基本功训练;舞台表演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定期组织校内演出和校外交流活动。将戏曲元素融入日常活动,举办戏曲文化节、主题班会等。经过多年努力,培养出一批热爱戏曲的学生,传承了地方戏曲文化,提升学校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三、校园非遗工作室建设的阻碍与突破之道

工作室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场地租赁、设备购置、师资聘请、活动开展等。但学校资金有限,导致教学设备短缺,无法邀请高水平传承人授课,活动开展受限,制约工作室发展规模与质量。专业非遗教师稀缺,小众非遗项目尤甚。本校教师非遗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学中存在内容不系统、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与非遗传承质量。部分工作室与学校教育教学脱节,非遗课程与其他学科缺乏有效整合,未充分发挥非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学校重视不够,未将非遗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或者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意识和能力。

争取政府专项经费支持,设立非遗教育专项基金;鼓励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获取资金;学校合理安排资金加大投入;工作室开展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服务等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反哺建设。加大非遗专业教师引进力度,提供优厚待遇和发展环境;加强本校教师培训培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参与教学和研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项目;邀请传承人、专家学者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根据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课程;开展实践、竞赛、文化体验等活动,如参观非遗博物馆、举办创意大赛、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获得感。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在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渗透非遗文化元素;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建立非遗教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四、校园非遗工作室的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校园非遗工作室应进一步探索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将非遗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开发非遗主题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打造非遗教育品牌。建立非遗教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联系,实现综合育人目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非遗数字资源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数字化,便于保存和传播。开发非遗教育 APP 和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便捷学习资源。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场景,让学生更直观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政府加强对校园非遗工作室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非遗教育地位和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科学评价标准,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克服困难,定能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学生了解、热爱并传承非遗,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未来研究应围绕非遗工作室发展需求,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陈娅;田宗远;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研究”(批准号 18G178 )。

作者李霁:男,1967年,文学教授,研究方向:荆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