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分析与成本控制对策
张煜
眉山益川建筑有限公司 四川眉山 620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大量的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楼板、墙板等,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该方式能够缩短工期,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在此过程中,通过精确分析工程造价有关人员能够了解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合理安排预算。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则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精准调节各环节的支出,确保工程按预算完成,提升经济效益。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生产、运输、安装三个环节分析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对策,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在不同阶段高效运作。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分析;成本控制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施工模式存在着工期长、质量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而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逐渐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能够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传统建筑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经验,往往难以直接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工程。因此,如何科学分析工程造价并制定成本控制策略,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分析
1.生产阶段造价分析
制造环节涉及大量的原材料采购与加工,钢筋、混凝土等基础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由于装配式构件通常在专用工厂内生产,工艺精度要求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模具的设计与制造都需耗费相应的资金。此外,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投入较大,高精度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成本均是不可忽视的费用项。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构件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材料的利用效率,非标构件的加工复杂度通常较高,导致单位生产成本上升。模具的消耗也增加了生产周期内的经济负担。工厂环境的温控要求、人工成本的投入以及管理系统的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生产阶段的造价压力,尤其是在原材料涨价或供应链不稳定时,生产成本的波动尤为显著。
2.运输阶段造价分析
构件通常具有较大体积,且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运输过程有特殊要求,导致运输成本远高于传统建筑方式。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尤其是跨区域甚至跨省运输时,物流费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重型机械设备、专业运输车辆以及高效运输团队的配置成为保障运输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外,运输过程中所需的专门通行证、交通管制费用均对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运输过程中还存在构件破损或丢失的风险,这不仅需要投保相应的保险,且往往需要额外的应急措施来应对不可预见的损失[1]。此外,由于构件具有高精度要求,运输过程中对构件保护的要求极为严格,可能需要专门的包装、加固措施及温湿度控制,进一步加大运输成本。特殊气候或自然灾害因素会导致运输计划的延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运输阶段成本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预算。
3.现场安装阶段造价分析
由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构件通常由工厂预制,因此现场的安装工作需要高度的精密配合,任何细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返工,进而增加额外成本。在安装过程中,专业化的施工团队需投入大量劳动力,其中包括具有高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吊装操作人员和机械操作员。施工人员的配置不仅影响工期进度,还直接决定人工成本的高低。此外,安装设备的投入亦会显著增加现场费用,吊车、起重机等大型设备的租赁与使用费用通常占据较大比例,且设备的使用时长与场地条件密切相关,若不符合预期条件,可能导致设备闲置或超时使用,进一步推高成本。特殊的构件连接方式、节点处理技术需要较为复杂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工程造价[2]。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策略
1.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工期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时构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仿真与精准监控。这一技术能够提前预测并优化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从而有效缩短工期、减少资源浪费,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精准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在生产阶段,数字孪生技术能够精确调度原材料采购、构件生产与运输时效,提升整体施工效率,从源头上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提供保障。通过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生产线的配置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变得更加精细化,进而降低工程成本。在实践中,相关人员应当从宏观角度着手,系统性地规划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精确把控每一阶段的成本支出,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对装配式建筑工程日益复杂的施工要求,项目团队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对生产工期、施工进度、材料消耗等关键要素进行实时监控。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深化,有关人员应以全面成本控制为核心,综合考量工程造价的各项要素,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确保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数字孪生技术能够优化生产工期,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生产阶段的效率,精确控制工程造价,从源头降低成本,提升施工精度。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生产阶段,有关人员应该先对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建模,建立起与现实工厂生产环节高度匹配的虚拟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包含设备布局、生产线配置,还融入原材料消耗、构件生产工艺等数据。生产过程中,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物料流转情况均实时传输到虚拟模型中,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同时,可以建立预警机制,优化成本控制策略,具体警报标准见表一。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借此精准掌握生产进度,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调整生产调度,避免因设备故障或工艺不畅导致的时间损失。在构件生产的具体操作中,数字孪生技术将原材料的采购与生产调度紧密联动,利用算法预测原料到货时间和构件生产所需时间,最大程度减少等待时间。有关人员可以采用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反馈生产线负荷,系统分析后如果发现一条生产线存在产能瓶颈,就要及时调整设备调度并优化生产计划,确保各环节同步进行,避免不必要的生产延误。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利用数据模拟不同施工进度下的物料需求,从而合理规划采购时间和数量,减少库存积压,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在数字孪生的辅助下,生产工艺的改进也变得更加高效。有关人员可以根据虚拟模型提供的生产数据,调整构件生产的工艺流程,优化模具的使用频率,确保每个构件的生产质量都得到最大化保障。此外,定期根据实时数据评估生产线的设备维护,能够减少故障率,从而有效控制与设备相关的额外成本,优化成本控制。
2.构建AI智能供应链平台,优化运输成本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AI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供应链中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调度运输资源,从而实现成本的全面优化[3]。在实践中,应从整体战略出发,建立起基于AI的供应链平台,全面整合运输、仓储等环节的数据资源。通过平台,团队能够实时掌握运输线路的效率、车辆的实时位置等信息,精准预测运输成本波动,提前调整运输方案,确保物流环节的顺畅运行。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供应链中各方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机制,使得从生产到交付的全过程都能够在智能化平台的支持下更加高效。面对复杂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需根据平台反馈的数据做出灵活调整,从而优化运输路径、减少不必要的中转环节,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滞留与延误,最大化减少工程造价的波动。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中,项目管理团队可以运用AI智能供应链平台来优化运输环节。首先,系统根据项目需求和运输区域的地理条件,智能分析并规划最优运输路线。运输路径的优化要考虑交通状况、道路状况等因素,从而减少因堵车、道路施工造成的额外费用。平台实时收集所有运输车辆的数据,精确计算出每个运输环节的耗时,确保材料能按时到达施工现场,避免因材料延误导致的工期滞后和资源浪费。智能平台通过大数据预测分析功能,提前调度运输车辆,减少车辆空载,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构件运输,平台精准匹配运输车厢与构件尺寸,确保每辆车的载货量达到最大化,避免运输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系统实时监控运输过程中的任何异常情况,通过预警机制快速调整,从而避免可能引发的额外成本。对于运输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平台提供详细的费用分析报告,包括车辆使用、油耗等数据。团队依据这些数据进行成本分析,及时调整运输策略,最大限度地控制运输环节中的工程造价。
3.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预警防控
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从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该技术通过多点监测、数据传输,实现对施工现场环境、设备运行等关键环节的实时跟踪,为施工人员提供即时反馈,进而优化成本控制[4]。在实践中,相关人员应着眼于施工现场的全面数据采集和精准监控,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各类设备、施工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施工进度中的延误、设备故障等隐患,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基于这些实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施工策略,能够避免因突发状况导致的工期延误和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保障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现场的关键节点,如构件吊装、焊接等环节,均被纳入监控范围,会即时报告任何轻微的偏差或异常情况,确保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施工中的不合格和返工,从根本上控制工程造价。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精确监测物料使用情况,避免由于过度采购或浪费导致的预算超支[5]。
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管理团队可以将物联网传感器部署在关键施工设备和构件上。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环境条件以及构件的安装进度。
(1)构件吊装成本控制
传感器对吊装机械的负载、速度等进行实时反馈,及时检测出任何超载或设备故障的情况,系统自动向施工人员发出预警,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运行,从而避免由于设备故障导致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装配式建筑工程现场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工环境,防止天气变化或湿度过高对构件质量造成影响,确保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执行,进而控制成本。
(2)物料使用成本控制
传感器实时跟踪每一批构件的进场和使用情况,确保材料按需分配,避免浪费。系统对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消耗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材料使用异常或过量采购的情况,帮助装配式建筑工程团队迅速调整采购计划,控制原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成本。此外,系统还可以监控施工人员,实时记录工人工作时间,优化工人配置,避免过度雇佣或劳动力浪费。
(3)施工进度成本控制
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跟踪施工进度,精确监控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每个施工环节,确保各项任务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传感器与项目管理平台集成后,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每一批构件的安装位置、安装时间和工序进度。当发现施工进度偏离计划时,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现场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工期滞后而引起的资源浪费。
结束语:装配式建筑工程作为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改善建筑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在实现这些优势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却成为了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从构件生产、运输到现场安装的各个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控制,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以期能够有效规避资源浪费,避免预算超支,在项目管理中实现精细化运营,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推动行业在高效、节约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婷.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及影响分析[J].建筑与预算,2024,(06):70-72.
[2]马慧娟.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4,(01):94-96.
[3]胡一方.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2,(12):28-30.
[4]湛繁荣.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分析[J].居舍,2021,(36):133-135.
[5]顾吉杰,王新磊.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居舍,2021,(24):109-1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