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研究
翟丽昕 赵媛媛
实验幼儿园 110101 文化路小学 110101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这是民族的文化根基与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幼儿教师需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当前融入过程存在问题,教师应从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层面探索策略,加深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拓展其视野,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策略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瑰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对个人成长发展作用关键。幼儿是祖国未来,应接受优质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能让幼儿领略其魅力,塑造良好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融入是在幼儿心灵播撒文化种子,助其在文化滋养下成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丰富幼儿认知,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
幼儿对国家文化形成基本认知很重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夯实幼儿认知基础,增强爱国情怀。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传统节日习俗和故事,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介绍节日内涵与历史渊源;展示少数民族服饰,像蒙古族蒙古袍、傣族筒裙等,开阔幼儿眼界,促进思维发展。利用动画、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幼儿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让他们热爱国家和民族文化。
(二)开阔幼儿视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新奇事物会改变幼儿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先辈经验与对自然的认识,如钻木取火等知识,能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影响智力发育,提升其认知社会和世界的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阶段,其目的是让幼儿学会适应学习环境。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大多为基础性内容。而以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融入教学,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利于实现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部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困难,教育理念陈旧,面对海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知如何筛选整合,将开展教育当任务。教育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师制订教学方案未考虑幼儿身心特点和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无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三)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还需丰富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起关键作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教师有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但目前部分教师方案制订和实施能力不足,教育流于表面。一些地区教师选拔标准低,幼儿园考核和监督不到位,导致部分教师缺乏提升动力,知识储备难以满足教育需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融入幼儿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对其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融入幼儿教育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国学典籍
一些国学典籍很适合幼儿学习,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国学典籍详细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这些国学典籍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通俗易懂,可融入幼儿教育。这样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国学素养的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保存下来的精华,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够让人成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幼儿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一个具有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三)先进的价值取向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坚持先进的价值取向。为幼儿讲解先进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
幼儿园及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
(一)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园美术、体育等活动性课程虽占比小但重要。教师开展主题式教育时,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日活动。美术活动中,以农民画构图特点教学,让幼儿思考透视图形,融入民间艺术如风筝、剪纸等,感受色彩搭配。户外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组织民间传统游戏,小班丢手绢、捉迷藏配儿歌;中班挑担子、老鹰抓小鸡减少规则限制;大班跳绳、踢毽子。还可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户外活动,如雨水节气让幼儿记录气温变化绘走势图。
2. 开设非遗课程
从园本课程出发,立足当地非遗文化开设课程。如将民间手工艺融入美工教学,选择面塑和剪纸艺术。展示剪纸图案如 “福” 字,示范对称美并让幼儿制作;面塑课程让幼儿用黏土模仿非遗传人手法,激发学习热情。
(二)整合与开发教学资源
1.整合古诗词资源
整合古诗词资源形成教材,营造学习氛围。根据幼儿认知水平筛选,如《咏鹅》《悯农》等。明确教育目标,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资源。教材配形象图画体现诗词意境,吸引幼儿并助其理解。学完后组织实践活动,如创编歌曲,让幼儿感受韵律美,培养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开发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传针对部分幼儿对外国节日更了解的情况,教师应加强传统节日教育。介绍节日习俗和故事,如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活动,让幼儿了解习俗和屈原故事,感受文化内涵。开发传统节日教育资源,能让幼儿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成长奠定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知识传递者,要发挥榜样作用实现教学相长。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身作则,用言行影响幼儿。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开设相关课程,但部分教师专业水平影响教育效果。培养单位应严格考核,举办主题讲座,让教师明确责任,从幼儿需求出发开展教育。
2. 丰富生活化教学场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让年龄尚小、认知能力有限的幼儿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古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幼儿难以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参加相关活动。例如,在讲解《游子吟》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父母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相关事例,引出父爱、母爱的话题。这时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讨论,使幼儿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明白父亲、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幼儿能够感知这首诗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并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营造课堂氛围,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够让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3. 推进家园共育
幼儿教育需家园共育,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作用不可忽视。家长要多讲传统文化故事,以身作则。教师引导家长利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氛围,如庆祝传统节日时了解节日文化。教师、家长与幼儿建立平等关系,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幼儿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厚植幼儿的爱国情怀,让幼儿意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将传统文化进行到底——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儿园环境初探[J].散文百家,2019,386(8):103.
[2]刘金娣.幼儿教育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202(7):69-70.
[3]王丽玲,魏浩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511(11):122-124.
[4]孔洁.幼儿教育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36.
[5]马俊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对策[J].文化产业,2021,185(4):139-140.
[6]李娟.浅析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96(10):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