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黎侃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大圩镇中心小学 537109

摘要: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书法、非遗剪纸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壮族三月三等民族活动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文探讨了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实践路径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本文将结合书法、非遗剪纸以及壮族三月三等实践活动,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自信。

一、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的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他们往往只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难以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

乡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教具和教学资源。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他们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互动和实践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将书法融入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1. 书法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书法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书写汉字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毛笔书写诗词,让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开展书法比赛和展览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和展览活动。通过比赛和展览,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书法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将非遗剪纸融入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

1. 剪纸与语文教学的关联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剪纸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剪纸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例如,在教授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和道理,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组织剪纸艺术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剪纸艺术,我们可以组织剪纸艺术实践活动。通过邀请剪纸艺人或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剪纸艺术。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从而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

(三)将壮族三月三活动融入语文课堂,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1. 唱山歌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其中唱山歌是三月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唱山歌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教授学生唱山歌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例如,在教授民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唱一些经典的壮族山歌,让他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魅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竹竿舞、抛绣球等活动的实践应用

除了唱山歌外,壮族三月三活动中还包括竹竿舞、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竹竿舞或抛绣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壮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加热爱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民俗节日等内容,通过讲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背诵诗句,更要引导他们理解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乡土资源,增强文化认同

乡镇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迹、民俗博物馆,或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通过将这些乡土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并热爱传统文化,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西游记》片段时,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乡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挖掘教材内涵、结合乡土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维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成为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