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

杨术芳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第三中学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法治意识的形成。针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将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性。研究表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知识内化程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教学方式偏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其二,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知识转化应用困难;其三,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基于此,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构建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更能为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多元育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新维度

(一)铸魂育心:道德法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品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1]。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法治小故事、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同时通过道德典型案例分析、品德实践活动等方式,用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二)因材施教:面向个性化发展的整体育人观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元化教学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探索。教师运用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多样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例如,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多采用绘本教学、微视频等直观教学方式;对于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设计更多的案例分析、辩论讨论等活动。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

(三)跨界融合:素质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多元化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比如,可以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入道德教育中,通过歌曲、绘画等方式表达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发虚拟情境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结合体育活动设计团队协作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思路。

二、教学创新:多维度教学实践探索

(一)生活化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方法强调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类规章制度,如安全管理规定、文明行为公约等,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分析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准则。在《宪法是根本法》单元教学中,结合班级干部选举、班规制定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民主决策与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中,通过分析校园文明就餐、节约用水等日常行为,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教学过程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入手,通过解读校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使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3]。

(二)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热情。在《我们的国家机构》单元中,教师设计"模拟人民代表大会"情境,让学生扮演人大代表、政府工作人员等角色,体验国家权力机关的运作过程。通过"校园民主议事会"模拟场景,使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本质。在《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教学中,创设"阳光校园""透明班级"等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权力运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深化对权力制约原理的理解。《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单元通过设置消费维权、校园安全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依法维权的基本方法。每个教学情境都紧密联系教材内容,避免形式化倾向,确保情境的真实性和教育价值。

(三)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探究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我们受特殊保护》单元中,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地图"项目,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校园及周边社区中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宪法是根本法》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宪法精神进校园"主题宣传项目,通过设计宣传栏、制作主题手抄报等方式,加深对宪法知识的理解。《人大代表为人民》单元中,学生通过"小小人大代表"项目实践,收集整理校园发展建议,模拟提交议案,体验民主决策过程。项目式学习注重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法治实践能力和公民素养[4]。

三、成效检验:教学实践的多层评估

(一)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多元化教学方法显著增强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校园民主投票"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人大代表为人民》单元运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代表履职过程,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课堂氛围活跃,互动频繁。

(二)知识内化效果明显

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宪法是根本法》单元教学中,通过班级制度制定等实践活动,学生对宪法精神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机构有哪些》教学通过思维导图、权力运行图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了清晰的国家机构知识体系。《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单元中,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掌握了权力监督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学生在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中能准确运用法律术语,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知识应用能力明显提升。

结语

从教学创新的多维探索,到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再到成效检验的科学评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要继续坚持"固本创新"的理念,在传承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形式;也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创新,相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滨.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策略[J].家长,2024,(33):46-48.

[2] 王婷.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策略——以友善价值观的培养为例[J].求知导刊,2024,(31):116-118.

[3] 刘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教育,2024,(30):84-86.

[4] 殷晓婷.多方交融,高效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