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创新研究
李欣珊
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 天津 300200
摘要: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动态监管机制在保密工作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现有机制在制度、技术和人员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策略。同时,阐述了创新机制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包括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研究表明,通过创新动态监管机制,能够有效提升涉密人员监管的精准性、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涉密人员;动态监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引言
做好保密管理是开展科研生产的首要条件。涉密人员既是保密管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保密工作的重要对象,因此,涉密人员相关管理工作是保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保密工作的重点难点[1]。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涉密人员的动态监管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传统的涉密人员管理手段已难以应对新兴的风险。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动态监管机制,既能保证保密工作高效执行,也能有效防范各类潜在安全隐患,成为当务之急。
1. 动态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在保密工作和国家安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传统的静态监管模式已难以应对新型泄密风险和国家安全威胁。动态监管机制能够实时掌握涉密人员的行为轨迹、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升保密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和普通公众相比,涉密人员在日常交往中会更多面临境外情报机构及情报人员拉拢利诱,各种手段可谓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在社交生活中,涉密人员要严格自我约束,注重一言一行,留心一举一动,交友要谨慎节制,聊天要守规守纪,不碰红线,不越底线[2]。
2. 现有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制度层面
当前涉密人员动态监管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首先,制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规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其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导致一些潜在风险无法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此外,制度的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保密工作需求的变化,导致监管效能大打折扣[3]。
2.2 技术手段层面
技术手段的落后是制约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效能的重要因素。现有技术手段在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化水平和实时监控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例如,传统技术难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需求,导致风险预警和行为分析的精准性不足。此外,现有技术手段的智能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自动化监控和智能决策,仍需依赖人工干预,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这些问题使得涉密人员动态监管难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新要求,亟需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以改进。
2.3 人员管理层面
涉密人员管理在意识和培训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首先,部分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感,容易因疏忽大意导致泄密事件发生。其次,现有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较为陈旧,未能及时更新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需求,导致涉密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不足。此外,培训的覆盖面和频率不够,难以满足涉密人员的实际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亟需通过管理创新加以改进。
3. 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创新策略
3.1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提升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效能的基础。首先,应针对现有制度的漏洞和不足,建立新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范围、职责分工和操作流程,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应完善旧有制度,细化相关规定,增强其针对性和适应性,确保制度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此外,应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通过制度创新,构建起科学、规范、高效的涉密人员动态监管体系,为保密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4]。
3.2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升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效能的关键。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监管平台,实现涉密人员行为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涉密人员的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控和智能决策,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性;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3.3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提升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效能的重要保障。应优化管理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孤岛。同时,应加强涉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保密意识和技能水平。例如,定期开展保密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确保涉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保密技术和操作方法。此外,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涉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创新机制的实施与保障
4.1 实施步骤
创新机制的实施应分阶段进行,确保各项措施有序推进。第一阶段为调研和规划阶段,通过深入调研和需求分析,明确创新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试点和验证阶段,选择部分单位或部门进行试点,验证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根据试点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阶段为推广和实施阶段,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创新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四阶段为评估和改进阶段,定期对创新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创新机制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4.2 保障措施
4.2.1 人员保障
人员保障是创新机制实施的基础。首先,应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保密工作、掌握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为创新机制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应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保密知识和技术培训,提升涉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2.2 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创新机制实施的重要支撑。首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创新机制实施所需的资金及时到位。其次,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避免浪费和滥用。
4.2.3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创新机制实施的关键。首先,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效能。其次,应建立健全技术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及时更新,避免因技术故障影响监管工作。
结论
涉密人员动态监管机制的创新是提升保密工作效能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通过制度创新,能够填补监管漏洞,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监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涉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机制的实施需要分阶段推进,并在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聪颖,李维林.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涉密人员“三化”管理 [J]. 保密科学技术, 2023, (10): 63-65.
[1]汤墨. 涉密人员要“守三关” [J]. 保密科学技术, 2024, (10): 66-67.
[2]沈万如. 涉密人员保密管理需要把握的几种方法 [J]. 保密工作, 2024, (06): 41-43.
[3]雷宏. 涉密人员“一人一档”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J]. 保密工作, 2024, (06):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