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徐云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着全员化、全流程、全维度的方向拓展,辅导员身为一线育人的核心力量,承担着更多成体系、专业化的育人工作,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独特办学特色与治理结构的双重影响之下,辅导员能力建设迫切需要契合新时代育人理念的实际需求。
一、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一)政治素养与思想引领能力
辅导员工作的根基能力是政治素养,关乎育人方向与价值指引,民办高校辅导员得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精准把握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里,主动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就思想引领工作而言,需扎实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把理论进行转化和传播的本领,可凭借亲近学生的表达实现有效引导[1]。
(二)心理辅导与学生成长指导能力
辅导员需具备运用基础心理测评工具(像 SCL - 90)的能力,拥有识别常见心理问题并实施初步干预的本领,必要时迅速转至专业机构,在成长引导方面,需按照学生个体的特点来制定发展计划,实施个别辅导与主题性教育,提升学生的目标认知和发展积极性。
(三)教育沟通与协调管理能力
民办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工作任务极为繁杂,必须具备优秀的沟通协调与事务管理本领,师生交流时要重视倾听与反馈,增强沟通效果;处理事务管理事宜,可借助 PDCA 等手段增强工作的规范性与效能,需精通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数据处理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四)科研素养与专业发展能力
辅导员应拥有基础科研素养,熟练运用常用的教育研究方式,可撰写思政方面的研究论文并申请相关课题,运用理论研究反推实践进程,增强工作的深度与前瞻性,高校需健全辅导员教研共同体及专业发展支撑体系,支持辅导员投身竞赛、论坛与培训。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工作认同感与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把自己界定为“事务型管理者”,对“育人者”角色的认可度不高,很容易引发价值感丧失和心理上的疲惫,长期的超时劳作、微薄的待遇和模糊的晋升路径,造成职业倦怠情况高发,多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指数普遍偏高,而且没有稳定的情绪支持系统。
(二)多任务重压与能力结构错位
辅导员常要处理学生管理、行政事务、招生辅助、家校交流等繁杂事务,使得用于专业能力建设的时间十分有限,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多为非教育专业背景,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储备,能力结构与“大思政”目标存在结构性偏差。
(三)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有限
部分民办院校尚未构建辅导员专项发展基金,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与成长路径的规划安排,辅导员在教学科研方面参与机会有限,职称评定政策阻碍其长远发展,信息技术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学生数据整合、行为分析能力不足,精准化管理水平欠佳,阻碍了辅导员工作向智能化的转变。
(四)专业成长路径不清晰
就职级晋升而言,多数民办高校辅导员一直停留在基础管理层面,缺少成长梯度规划与岗位轮换机制,“助理—骨干—专家”进阶通道难以形成,和高校教师比起来,辅导员在资源获取和学术平台参与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进而影响到他们职业的稳定性以及对专业的认同。
三、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系统化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要契合“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以核心能力为引领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育模式,涉及政治引领、心理辅导、事务执行、科研素养等多维度要素,能力框架设计需兼顾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运用行为事件访谈(BEI)、关键事件法(CIT)等测评工具,为辅导员构建动态能力画像,搭建成长档案 [2]。以某民办高校为实例,该校搭建了辅导员能力成长“金字塔模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适配培训课程与实践任务,还依据学期评估数据对培养重心加以调整,达成了培训资源的精准投放以及能力提升的阶段性成果。
(二)完善培训机制与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辅导员所处的不同职业阶段,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入职期间着重开展学生工作规范、思政政策基础及日常管理流程方面的培训;工作年限达 3 年及以上的辅导员,着重开展危机应对、心理干预、信息化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训工作;工作6 年以上的骨干辅导员,有资格参与“科研 + 管理”双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形式可综合运用线上课程、模拟案例研讨、跨校交流等多样途径,增强参与程度与实战效果,某高校实施了“双线考核制”,分别为辅导员的德育成效和事务执行效率制定量化指标,像学生满意度、突发事件响应时长、工作日志完整程度等,让绩效考评更具客观公正性和激励导向性,切实激发了辅导员群体的职业积极性。
(三)强化职业认同与文化支持建设
为增进辅导员在职业上的归属感与成就感,高校要着力营造积极且温馨的职业文化环境,可开展“辅导员发展日”活动或举办“年度育人榜样”评选,通过开展评优展示、分享工作经验以及在教师节进行特别表彰等形式,使辅导员拥有职业荣誉感,应当设立像“辅导员之家”的专门空间,让同事们能够开展情绪交流、经验探讨以及压力释放。一所院校开设了“心灵加油站”,每月举办一回心理沙龙或者团体辅导,引入外部专业咨询师为辅导员开展情绪调节训练,有效降低了倦怠感和人员流动率。
(四)推进校内外协同联动育人平台
为实现“大思政”目标,需突破校园壁垒,搭建多元协同的育人平台,高校应当引导辅导员深入投身课程思政与学科思政项目,像加入教学团队、参与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等,让育人工作融入课堂、融入专业知识体系,要积极开拓校外合作资源,像和地方企业共同设立“成长见习岗”,也或和社区党组织共建“青年服务基地”,通过安排学生参与调研、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强化价值认知与社会责任感[3]。某民办高校过去在当地乡村启动了“青年辅导计划”,由辅导员引领开展社会调研与乡村教育帮扶,达成育人从“校内封闭”到“社会协同”的转变,成效显著。
总结:在“大思政”工作体系逐步推进的形势下,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更多元且复杂的育人任务,提升职业能力,既需搭建科学的能力体系与高效的培训机制,还应着重强化文化认同以及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唯有促进辅导员达成专业化、体系化发展,方可切实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郑晓鑫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育路径探究 [J]. 吉林教育 ,2024,(05):94-96.
[2] 赵治瑾 .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24):76-77+80.
[3] 张佳莹 . 新时代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D]. 长江大学 ,2023.000422.
徐云、1996、男、汉族、湖南岳阳、本科、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23WYSZ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