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现- 解决”路径的幼儿创造教育实践
朱红娟
江苏省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使人人都能创造。”最近我们在开展关于“吸管”的课程游戏,乒乓球的加入让孩子们觉得更有趣了:如何玩吸管吹球的游戏?如何设置吸管吹小球的行进路线?都是孩子们想要创造挑战的。于是我们一同来探秘吸管吹球,变身“吸管吹球大玩家”。
吸管吹球(一)
活动源于对科学游戏“分不开的乒乓球”的观察和实践。幼儿发现:当两个乒乓球放在筷子上,用吸管从中间吹,两个乒乓球却不会分开,一起朝着一侧滑动。
师:“我们还可以让吸管和乒乓球一起玩什么有趣的游戏吗?”
幼:可以用吸管把乒乓球吹起来。(幼儿将吸管一头朝上弯曲,球放在吸管上端,吹气,发现乒乓球会被吹掉落,无法悬浮。)
幼:这样不好玩的,我们吹的气太小了。
师:如果换一种办法,我们能吹动乒乓球吗?
幼:能。我们可以玩吹乒乓球的游戏。
师:用吸管怎么吹呢?需要其他什么材料?可以几人一起玩?
幼:可以两个人站在桌子两边,你吹给我,我吹给你,让球不要掉下来……于是,幼儿自主寻找合作伙伴,拿取材料,分组创新游戏。
分析与反思:
1. 在初次的探索中,幼儿基于已有的基础玩法经验,选择需要的材料摆弄、探究、组合,拓宽自己探究的方向。
2. 通过自由分组,寻找合适的伙伴。在过程中向其他同伴学习不同的玩法,并内化升级同伴的游戏经验。
3. 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表 1),有的组能够及时调整解决问题让吸管吹球游戏变得顺利、有趣。有的组发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能在过程中及时解决。
教师支持策略:
1. 捕捉教育契机,唤醒幼儿创新意识。
最初的“分不开的乒乓球”游戏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其实“吸管吹球”游戏的发生是出乎我的预设的,但我耐心倾听幼儿对游戏创新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吸管吹球”游戏的创造话题伸展开去,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拥有自主选择、自主体验创新游戏的机会。
2. 多角度有效回应,支持幼儿游戏的持续展开。
(1)提供多样化材料,发散幼儿游戏创想。在初次的吸管吹球的游戏中,我支持幼儿尝试用多样的低结构材料阿基米德积木、筷子、纸杯、吸管、小球等创造性的探索,促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在助力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不仅是观察、引导幼儿,也有意识地提供纸、笔、记录表等材料,鼓励幼儿表达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为下一次的成功游戏奠定基础。
(2)抛出问题,促进幼儿进一步思考。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困惑,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点,鼓励幼儿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并不断关注探索进度。如:怎么能让小球顺利的在轨道上通行,但是不掉下来?圆形的筷子会滚动,什么样的筷子不会滚走?这样有效性的回应可以推动幼儿游戏的进展。
3. 表征回顾,集体解决问题
在游戏讲评环节,通过幼儿展示自己的书面表征和描述游戏过程,与大家分享自己对于吸管吹球游戏的新发现,成为创造学习的“小明星”。同时同伴间的经验借鉴和集体的出谋划策,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摆放迷宫的积木易倒塌,不稳定;设置的死角较多,需不断手动调整迷宫的布局;隧道太小,吹动小球也无法通过等,推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将他们的记录表展示在课程版块“我的发现”里, 让游戏的持续开展有迹可循。
吸管吹球(二)
第一次的游戏回顾让幼儿对于进一步的探索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们摒弃了一些相对简单的玩法,创造的游戏变得更有趣,设置的陷进变得更复杂,选择的低结构材料更多样,游戏的难度进一步提升。
分析与反思:
1. 随着游戏的开展,在第一次初体验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发现有的游戏需要两个人或者多人合作,这样完成的更好,游戏也更好玩;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自己设定游戏规则 ...... 这些改变说明幼儿通过游戏进行了思考,发现问题,并开始尝试解决问题。
2. 随着游戏的深入,我发现大班幼能较好的迁移已有经验。游戏中,能够利用已有的教室玩具材料进行探索。对于后续游戏也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延长、拐弯?如何上坡、下坡?如何让迷宫游戏更有趣?如何设置陷阱?但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发现现实和设想的差距,在吹球前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
教师支持策略:
1. 引导幼儿利用记录表梳理经验。幼儿对吸管吹球游戏乐此不疲,可预见幼儿会将游戏深入推进,涉及环形轨道、拱桥、多重材料组合、斜坡、迷宫陷阱、多重路线等更复杂的游戏内容。引导幼儿将游戏前的计划和过程中的猜想、验证等探究过程做好记录,帮助其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
2. 适当提供技术经验支持,助力幼儿持续探究。“纸杯积木轨道组”和“拱桥组”发现纸杯过于不稳定,对于探究失去了信心,我提供了一些技术建议,如:用积木更换纸杯底座,让其变得更稳固;适当在下面增高或降低,让桥面平顺。
除此之外,楼梯、花圃、操场或许都是可尝试的创造环境,户外建构材料碳化积木、水管、体育器械都是可利用的材料,我们将继续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愿,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实际问题为引,让幼儿在充满准备的环境中持续探索与游戏,相信幼儿一定会有更有意思的创造和发现!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 陶行知文集 [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 首都师范大学出板社,2012
[3] 安 ·S. 爱泼斯坦 . 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宽课程模式[ 美],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