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刘泽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积极探索优化创新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剖析

(一)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培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广大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中,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和科学的发展道路。红色资源承载的历史事实,直观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与必然性,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红色资源饱含了无数革命先辈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对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说教模式,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更直观地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为大学生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教育素材。

(二)价值观塑造与高尚人格培养

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红色资源承载着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勇的革命事迹和感人的英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拼搏的壮阔征程,这些事迹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是塑造新时代青年正确价值观和高尚人格的重要源泉。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和重重困难,革命先辈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斗争方法,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等。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启示大学生在实践中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和模式,积极探索创新。红色资源并非静态的历史遗迹,而是在当代社会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方面,各地通过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旅游活动、红色文艺创作等实践形式,将红色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使其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持续发挥教育与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拓展。

三、红色资源育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资源挖掘与整理存在不足

在全国各地,地方红色遗址、文物、文献等普遍处于分散保存的状态,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以 2023 年国家文物局调查数据为例,全国范围内未纳入文物保护体系的红色遗址占比超过 40% 。许多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遗址,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这些遗址分布零散,各自为政。一些红色文物被分散收藏在不同的单位或个人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展示和研究体系。这种资源碎片化的现象,使得红色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无法充分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红色遗址的分散保存,使得参观者难以全面了解革命历史的全貌,无法形成连贯的历史认知。同时,分散的文物和文献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对红色资源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红色资源在育人过程中无法展现其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二)数字化进程存在滞后性

依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具备完整数字化展陈的红色场馆不足 20‰ 。许多红色教育基地仍依赖传统的实物展示和文字讲解,未能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新技术。这使得红色资源的展示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当代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多样化、沉浸式学习体验的需求。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便捷地接触和了解红色资源。然而,红色资源数字化进程的滞后,使得传播范围受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无法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生动地呈现给受众,导致红色资源在育人过程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

(三)理论阐释深度仍有欠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红色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精神支撑。但由于理论阐释不足,未能将两者更加紧密联系起来,致使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红色资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联系。然而,当前对红色资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讨尚显薄弱,未能充分揭示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资源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中的教育功能。

四、红色资源育人路径的探索

(一)深度挖掘地方红色资源

利用文献研究,查阅地方档案、地方志等资料,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人物事迹和文化内涵。开展口述历史工作,采访当地老党员、革命先辈后代、知情群众等,收集珍贵的口述资料,还原历史细节。建立地方红色资源数据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普查所获得的红色资源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动态管理和便捷查询,从而确保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件红色文物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应注重红色资源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传播,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化平台,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方面,通过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教育体验。利用 VR 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 APP、在线课程、数字博物馆等,丰富红色教育的资源载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课堂。通过模拟革命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式、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红色资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开展红色主题调研、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文化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资源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

(三)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

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是确保红色资源育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向红色教育领域倾斜。学校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红色文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红色教育素养。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寻求合作机会,共同开发红色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在社会层面,各类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等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支持红色资源育人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本文在系统剖析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教育路径。然而,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面临不少困境,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努力。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更加稳固的合作机制,以确保红色资源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磊, 魏崇辉. 新时代红色资源育人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求知 ,2025,(08):42-44.

[2] 刘晨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14):199-200.

[3] 张洋, 孔丽珺.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J]. 烟台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38(04):110-120.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25.0116.01.

[4] 胡钟喆 .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21):45-49.

[5] 杨晓 , 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6(04):50-57.

作者简介:刘泽民(1994-),男,江苏东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信息:本论文为 2024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地方红色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SJSZ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