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教师观察与介入方法探究

作者

金玉焕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473000

引言

区域活动,这一开放、自由、自主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活动中,幼儿拥有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材料和同伴的权利。其教育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支持。实践中,教师如何有效观察幼儿的真实表现,并在恰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介入支持,是影响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存在观察流于表面、介入时机不当或方式生硬等情况。因此,系统梳理教师观察的重点内容,探索科学有效的介入策略,对提升区域活动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有效观察的核心方法

(一)观察有重点

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像摄影师调整焦距那样明确观察目标。如果本周科学区新投放了磁力片,就应该重点记录幼儿如何探索磁性特性——是单纯地吸附拼接,还是尝试用磁铁隔着纸张吸起回形针。对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幼儿,比如刚转入的乐乐,可以侧重观察他如何邀请同伴加入积木游戏,是直接递积木还是用语言表达。这种有准备的观察能避免被杂乱信息干扰,更容易发现关键成长节点。

同时,教师可以随身携带便签本,按材料使用 - 社交行为 - 认知发展三个维度提前划分记录区域。例如在美工区,既要注意幼儿是否尝试将不同工具组合使用(剪刀 + 胶棒),也要留意他们如何协商共用有限资源(仅有的两个调色盘)。这种结构化观察不同于随意观看,它能系统性地捕捉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轨迹,为后续个性化支持提供依据。当发现幼儿出现计划外的有趣行为时,比如原本观察建构区的对称搭建,却偶然捕捉到幼儿用积木模拟超市扫码的假想游戏,教师应及时调整观察重点。好的观察计划应该像指南针而非牢笼,既给出方向又不限制发现意外惊喜的可能性。

(二)观察看细节

幼儿的真实发展状态往往藏在细微动作里。比如在娃娃家活动中,不能仅记录幼儿在做饭,而要具体注意到:小美是用整个手掌攥住玩具刀,还是已经能用三指捏住刀柄切片;她是否边切菜边自言自语“要切细细的”;当塑料番茄滚到桌下时,她是立刻放弃还是蹲下寻找。这些细节差异可能预示着动作发展、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等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有经验的教师会特别关注矛盾点。比如明明在益智区玩形状配对时,连续三次将五边形放进六边形凹槽失败后,他的眉毛皱起但嘴角却带着笑,这种微妙表情结合他之后换用旋转尝试的动作,说明他正处于困惑但乐意挑战的积极学习状态。同样是在美工区撕纸,有的幼儿撕几下就换材料,有的则坚持撕出特定形状,这种持续性差异反映着专注力的不同。记录细节需要客观描述而非主观判断。避免写明明很有创造力,而是记录明明用积木搭了带坡道的车库,并向同伴解释汽车会从这里滑下来。这种白描式记录既能避免偏见,也为后续分析保留充分信息。可以随身准备手机快速拍摄作品照片,或用符号速记关键行为(如画★表示创新举动,画!表示突破性进展)。

(三)观察联背景

同样是在沙水区舀水倒水,3 岁幼儿可能只是在感知流动特性,5 岁幼儿则可能在模拟奶茶店制作饮料。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年龄、过往经验、当前环境来解读行为。如果平时很少接触绘画的幼儿突然专注涂色二十分钟,这可能比经常画画的幼儿完成复杂作品更值得关注。另外,阅读区设在走廊拐角还是教室中央,会导致幼儿互动方式完全不同;同样玩积木,提供动物模型比单纯提供积木更容易引发叙事性搭建。对于特殊幼儿要有差异化理解。比如针对语言发育迟缓的童童,他用力拉同伴衣角指向玩具的行为,实际上等同于其他幼儿说“我们一起玩”;对于触觉敏感的阳阳,愿意用手指蘸颜料点缀画作已经是重大进步。教师需要建立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参照系,避免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行为。

二、教师适宜介入的具体策略

(一)介入的合适时机

教师需要像雷达一样敏锐捕捉幼儿发出的求助信号。当幼儿反复尝试搭建积木却连续倒塌,开始摔打材料或眼神游离时,这是需要介入的明显信号。安全问题是必须立即介入的红线,比如看到幼儿把细小零件塞入口鼻,或挥舞尖锐物品奔跑。更隐性的介入时机出现在幼儿突然发现材料新特性时的发亮眼神,比如把磁铁片吸在桌腿上的惊喜表情。有时候幼儿会直接跑过来拉教师的手说“老师帮我”,这种明确的求助也是理想介入点。要注意区分真正的探索困境和暂时的尝试停顿,当幼儿虽然进度缓慢但仍在专注调整时,过早介入反而会打断他们的思考。最考验教师判断力的是集体活动中的社交冲突,轻度争执可以留给幼儿自己解决,但当出现推搡或群体排斥行为时就需要及时干预。

(二)介入的常用方法

平行参与特别适合展示新材料的操作方法,比如教师坐在玩串珠的幼儿旁边,慢慢示范如何交替穿入不同形状的珠子,这种非语言示范比口头指令更有效。角色扮演介入能自然融入游戏情境,比如在娃娃家说“快递员来送包裹了,需要签收吗”,既能拓展游戏情节又不会打断幼儿的主导权。直接指导要保留给必须明确规则的场合,比如告诉幼儿剪刀必须尖端朝下传递,这类涉及安全或基本礼仪的情况。材料调整是最隐蔽的介入方式,当发现幼儿总是搭不好斜坡时,悄悄在材料架增加不同宽度的板条,往往能激发新的尝试。这些方法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组合,同一个建构游戏里可能先用平行参与示范连接技巧,再用语言启发引导空间规划。

(三)介入的关键要点

提供支持就像给幼儿搭梯子,梯子太高他们爬不上去,太低又失去挑战意义。当幼儿在美工区纠结怎么固定纸盒时,可以先递给他们胶带而不是直接粘好,如果还是困难再示范撕胶带的方法。教师要建立退出意识,看到幼儿开始模仿自己的方法时,就逐渐放慢动作减少提示,最后找借口离开让幼儿独立操作。等待是最难掌握的技巧,计数到三十秒再决定是否介入是个实用方法,很多看似停滞的状态其实幼儿正在内部整合经验。要特别注意介入后的效果反馈,如果幼儿立即停止原有活动完全跟随教师节奏,往往说明介入过度;如果幼儿结合教师建议产生新的玩法,就是成功的适度支持。不同年龄段的介入强度也要调整,小班幼儿可能需要更多材料暗示和动作示范,大班则更适合语言提示和问题引导。

三、结语

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提升观察能力与掌握介入技巧。教师需要带着明确目的,细致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准确判断介入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时机和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吴悦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师幼互动优化策略 [J].亚太教育 ,2024,(18):37-39.

[2] 高淑蕾 . 幼儿园区域活动质量的个案研究 [D]. 洛阳师范学院 ,2024.

[3] 南萍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的提高与指导策略 [J].读写算 ,2022,(2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