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周明
南宁市沙江小学 广西南宁 530001
1 引言
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教育始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壮汉双语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教育不可分割的一环,肩负着继承和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壮族地区教育水平,培养具备民族文化素养、现代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壮汉双语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壮汉双语教育不仅能帮助壮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汉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还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壮族语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认同。但当前壮汉双语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壮汉双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 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2.1 壮汉双语教育的模式与特点
壮汉双语教育主要有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和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等。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同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两个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习得知识,习得语言技能;过渡式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在低年级,采用以壮语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汉语教学的力度,使学生慢慢适应汉壮双语学习。
而壮汉双语教学则比较特殊,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壮语与汉语相互结合在一起,注重教学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双语意识,并将壮族文化传承下来在教书的同时将壮族文化传授出来,使壮族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知识当中。
2.2 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
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教学能力等要素。语言能力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壮语和汉语语言功底,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交流和表达 [1]。文化能力指教师对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理解、掌握和传承能力,能够将民族文化有效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能力则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没有系统针对性的培训制度,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的培训内容不能有效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二是没有优质的培训资源,缺少优质的培训资源、培训师资、培训教材。三是没有充分的教师职业认同,部分教师对开展壮汉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发展动力 [2]。四是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缺少壮汉双语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动力制度,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动力。
3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3.1 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设计科学完善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体系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3]。培训项目应涵盖语言转换技能、双语教学的设计技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培训形式以专题报告、案例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相结合,提升其驾驭两种语言教学的灵活性,掌握具有壮汉双语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技能。
优化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课程设置上要立足学生基础和民族知识文化,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任务,将专业教学和双语教学相融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3.2 文化能力提升举措
将壮族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师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师应充分挖掘壮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如壮族的历史、传统、民俗、文学、艺术等,开发具有壮族文化特色、反映壮族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开展教师文化敏感性培训能够增强教师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通过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活动、参观壮族文化活动遗存、民俗等,让教师了解壮族文化内涵、价值,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文化差异的关注和理解,建立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3.3 心理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注重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是稳定、优化教师队伍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基本保证。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适时进行心理疏导,为教师排解工作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困惑,为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为教师开展培训进修等职业发展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获得感。
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制度和政策,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教育局制定壮汉双语教学规范和考核机制,规范教学活动,为教师专业化教学提供依据。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奖励机制,将教师双语传承功力评价机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对于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化动力。
总之,提升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别从加强壮汉双语学校教师文化能力、教学能力及心理支持能力和社会支持能力的建设,采取战略行动。通过加强科学的培训制度、教学策略,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心理支持和制度保证等,不断提高师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今后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壮汉双语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 海路 . 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 [J]. 广西民族研究 , 2015, (04): 106-112.
[2] 叶卫华, 劳创锋. 中职学前教育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1, 37 (08): 151-152.
[3] 熊冰. 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21.
[4] 韦琍 . 新时代广西壮汉双语教育新思考 [J]. 广西教育 , 2021, (11):17-20.
简介:周明( 1975. 09-- ),女,汉,湖南祁东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英语教育
课题: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 年度“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专项课题,立项编号:2021ZJ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