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有效性研究
邵健
临海市杜桥镇西洋中学 317006
引言
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人们认识、解释和还原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然而现实中,史料教学往往陷入形式化困境——或沦为教材补充,或停留于表面解读,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被明确提出,这对教师的史料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尘封的史料“活”起来?怎样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初中史料教学现状与困境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运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多媒体史料展示已成为常态,《清明上河图》数字解析、敦煌壁画 VR 体验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史料教学仍以教材附录和教师口述为主,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均衡性。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史料运用的形神分离。许多课堂虽然引入了丰富史料,但存在三大误区:一是有料无思,仅将史料作为知识补充,缺乏深度挖掘;二是有问无辩,设计的问题停留在事实层面,未能引发思维碰撞;三是有古无今,未能建立史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史料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维度
判断史料教学是否有效,不能仅看课堂热闹程度,而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一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优秀的史料教学应能引发持续思考,如在学习宋代经济发展时,通过对比《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记载与《清明上河图》的视觉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与图像间的信息互补与差异,这种思维训练远比记忆商业条目更有价值;二是有效的史料运用应当打破单一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能力;三是要看情感共鸣的强度,好的史料教学能建立古今联系,如通过抗战家书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三、提升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史料选择的适配性原则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教师需建立科学筛选机制。适配性体现在三个层面:认知适配——选择符合初中生理解能力的史料,如隋唐时期可选用《大唐西域记》的通俗译本而非原始文献;内容适配——紧扣教学重点,如讲解北宋商业时聚焦《东京梦华录》的市场描写;价值适配——蕴含德育元素,如文天祥《正气歌》既能反映南宋历史又能进行气节教育。比如可建立校本史料资源库,按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分级整理。
(二)教学方法的情境化创新
让史料“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切情境。角色扮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宋代市民生活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武林旧事》记载模拟瓦舍勾栏中的交易场景,在体验中理解商业革命。数字技术则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新可能,如利用 GIS 系统呈现丝绸之路的时空变迁,使抽象路线具象化。问题链设计也至关重要。以明朝海禁政策教学为例,可依次设问:从《明实录》记载看朝廷颁布禁令的理由是什么?对比葡萄牙商人记载,实际执行效果如何?结合当今海洋战略,如何评价这一政策?这种递进式提问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
(三)核心素养的渗透路径
史料教学最终要服务于素养培养。在时空观念方面,可通过编制“隋朝大运河”古今对照地图,理解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在史料实证方面,可设计“鉴真东渡史料辨伪”活动,比较中日文献记载差异;在家国情怀方面,利用林则徐禁烟奏折等一手文献,感受历史人物的责任担当。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分析康乾盛世时,既要展示官方颂扬文书,也可引入英国使团观察报告,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历史现象。这种训练能避免思维僵化,形成独立历史见解。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下面以“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展示史料教学的有效实践:
环节一:情境导入设计
以《千里江山图》数字动画为切入点,教师可先简要介绍这幅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创作背景:18 岁的王希孟在宋徽宗指导下完成,画作中不仅展现壮丽山河,更隐含丰富的经济信息。播放动画时聚焦三个细节: ① 画中蜿蜒的商队与漕运船只; ② 山间散布的茶肆酒坊; ③ 城郭中密集的市井建筑。设问引导:这些画面细节反映了宋代哪些经济现象?通过视觉冲击引发学生对宋代商业、交通、城市发展的直观感受,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
环节二:史料研习实施分组活动设计:
文字组:提供《梦粱录·铺席》节选,重点分析“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的记载,引导学生归纳临安商业的三大特征:网点密集、行业齐全、昼夜经营。补充教材第宋代商业革命知识点,理解坊市制度瓦解的历史意义。
图像组:放大《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市场场景,设置观察任务: ① 统计画面中出现的职业种类(教材 P65 表格补充); ② 分析驼队与船舶反映的贸易范围; ③ 比较画中店铺招牌与现代广告的异同。通过视觉史料印证教材所述“商品种类达300 余种”的繁荣景象。
实物组:展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广告拓片(现存最早商标实物),设计探究问题: ① 广告中“白兔捣药”图案的寓意; ② “收买上等钢条”反映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③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体现的商业信用意识。关联教材“手工业发展”内容,理解品牌意识的萌芽。
各组汇报后,教师整合结论,形成宋代经济特征思维导图,突出农业技术进步、商业革命、海外贸易三大支柱。
环节三:对比分析深化
提供两则史料对比任务:南宋《都城纪胜·铺席》记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元朝《马可·波罗游记》描述大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引导学生思考: ① 两则史料共同反映什么经济现象?② 从南宋到元朝,商业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③ 结合教材对外交流内容,分析多元政权下经济延续的政治基础。通过对比,理解教材强调的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核心观点。
环节四:现实关联拓展
设计讨论议题:从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到当代“一带一路”:
1. 展示教材泉州港遗迹图,回顾宋元主要贸易商品(瓷器、丝绸、茶叶);
2. 对比现代中欧班列路线图与元代驿站体系;
3. 分组探讨:古代贸易经验对当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启示。
教师总结时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宋元时期形成的贸易网络、货币体系、商业信用等,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为当代经贸合作提供了文化认同基础。该案例通过多维史料、递进活动和古今联系,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
结语
史料教学的有效性不在于史料数量的多寡,而在于能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当一份家书能让人感受战火纷飞,一张地契能透视社会变迁,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成为理解现实的钥匙。教师作为引路人,需不断提升史料甄选、设计和实施能力,让每一则史料都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徐东娜 .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 [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21):96.
[2] 李梦琦 . 传记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江苏 :扬州大学 ,2024.
[3] 王鑫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D]. 吉林 : 延边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