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驱动下“三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
纪辉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与商务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1
一、引言
在全球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进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战新业务)技术迭代加速(年均增长率超 15% ),对教师能力提出“技术融合 - 教学转化 -培训创新”的三维需求;然而,当前“三师型”教师培养面临双重困境:一是能力培养碎片化,现有模式停留于“教师 - 工程师 - 培训师”角色机械叠加,技术向教学转化率不足 30% ;二是校企协同形式化,教师年均企业实践不足2.3个月,且 50% 实训模块陷于浅层产品演示,导致资源转化低效。
本研究依托中国电信安徽战新实训基地,创新构建“TEA 三维能力模型”(技术融合力、场景转化力、培训创新力),设计“双轨协同机制”:纵向打通“初级(技术操作)→中级(教学转化)→高级(研发创新)”三阶认证通道,横向建立企业技术序列与学校教学序列互通机制,驱动量子通信等 7 大领域技术标准反哺教材开发与学员认证,形成可复制的“安徽范式”,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供实践样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二、“三师型”教师培养的双重困境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虽在产教融合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三师型”教师培养仍深陷能力割裂与资源空转的泥沼。这一困境集中体现为能力培养的碎片化与校企协同的形式化,二者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教师能力向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一)能力培养碎片化:技术、教学与服务的割裂
在理论层面,主流研究对“三师型”教师的能力建构存在本质缺陷。以张铭凯提出的“教师 - 工程师 - 培训师”三位一体框架为代表,其将三类角色机械叠加,却未能解构能力融合的内在机理。这种理论局限在实践中演化为尖锐矛盾:教师虽通过“岗课赛证”机制获得华为 HCIE 等高阶技术认证,但技术向教学转化的成功率不足 30% 。更严峻的是,培训创新能力(培训师维度)的断层尤为突出——教师参与企业授课认证的比例达 40% ,但将其反哺至课程开发的比率低于 15% ,导致企业技术标准与教学实践长期脱钩。这种割裂源于培养链路的结构性缺失:技术能力获取(工程师职能)、教学转化能力(教师职能)、培训创新能力(培训师职能)被切割为孤岛,未能形成“技术→教学→服务”的有机循环。
(二)校企协同形式化:责任错位与资源冗余
校企协同的浅表化运作进一步加剧了能力转化困境。一方面,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深度严重不足。数据显示,企业导师在实训授课中的占比仅 20% ,远低于德国双元制70% 的基准水平;技术骨干的职责多局限于产品功能演示(占合作内容的 65% ),极少参与课程开发或认证标准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实践时长被系统性压缩。高职教师年均承担 360 课时的教学任务,导致企业实践时间被挤压至不足 2.3 个月,远低于德国模式 6 个月的最低要求。这种“教产倒挂”使教师难以充分消化战新领域的前沿技术,量子通信等复杂技术模块的转化率不足 40% 。
这一困局亟待通过能力融合机理重构(如 TEA 三维模型)与责任共同体重塑(如双轨机制)来破解,这正是本研究的核心使命。
三、TEA 模型与双轨机制的协同创新
(一)三维能力模型:破解角色割裂的理论突破
针对“三师型”教师能力碎片化的核心症结,本研究创新性提出 TEA 三维 能 力 模 型( 技 术 融 合 力 /Technology Integration、 场 景 转 化 力 /SceneTransformation、培训创新力 /Training Innovation),突破传统角色叠加框架。技术融合力聚焦战新领域核心技术的内化,要求教师深度参与量子通信、天翼云等 7 大技术领域的实战研发,如安徽实训基地教师主导的“数字平台架构优化项目”,将企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训模块;场景转化力强调技术向教学资源的动态迁移,通过企业授课内容反哺《新一代战新业务》教材开发,实现“50 类产品场景→ 12 部标准化教材”的年度转化目标;培训创新力则驱动服务能级跃升,教师衔接华为 HCIE 认证体系重构学员考核标准,形成“技术认证→教学实施→人才输出”闭环。
(二)双轨协同机制:重塑校企责任共同体
为实现三维能力落地,设计纵向进阶 + 横向互通的双轨协同机制。纵向通道构建“初级(技术操作)→中级(教学转化)→高级(研发创新)”三阶认证体系:初级教师需完成 50 小时企业实践并掌握基础操作(如量子加密设备调试);中级教师强制开发 1 个教学案例(如将中国电信“云网融合”方案转化为实训任务);高级教师主导企业标准制定(参与中国通信协会战新师资能力标准修订)。横向通道则打通校企序列壁垒:企业技术骨干可兼任学校“产业教授”,学校教师纳入企业技术职称评定序列,实现“身份互认、资源互通”。安徽基地的实践表明,该机制使企业导师授课占比从 20% 提升至 58% ,教师年均实践时长突破5 个月。
(三)闭环验证:标准反哺与生态扩容
双轨机制最终形成“技术→教学→标准”的反哺闭环。在企业端,教师参与制定的《战新业务师资能力标准》被中国电信纳入供应商培训体系;在院校端,反哺教材支撑 5 所高职院校重构课程体系(如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引入《量子通信实训指南》)。更关键的是形成三层次生态效应:微观层面,教师通过“企业授课- 日校教学”双身份,年均为2600 名学员提供认证服务;中观层面,“一校研发、区域共享”资源网络覆盖长三角职教联盟;宏观层面,基地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首批标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引擎。
四、结论与战略前瞻
通过企业学院间的走访交流,有效激发了学院电服专业学生对人工智能训机师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职业观、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提升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实证表明,安徽范式通过 TEA 三维能力模型(技术融合力、场景转化力、培训创新力)与双轨协同机制(纵向三阶认证、横向校企互通)实现三重跃迁:技术转化率从 30% 提升至 78% ,企业导师授课占比由 20% 增至 58% ,并以“1+5+N”资源共享网络覆盖量子通信等 7 大领域,教材区域复用率达92%。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范式将向跨学科融合与智能治理进阶:探索量子计算与教育技术的交叉能力模型,研发基于区块链的教师能力成长档案,实现成果全域可信流通。安徽范式以实训基地为创新载体,其揭牌标志着区域协同进入深度阶段,不仅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贡献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更为全球产教融合贡献中国方案。
本文系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客服训练基础》课程研究与创新(项目编号:2023jyxm169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纪辉(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汉族,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