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中景区游记创作与跨学科教学探研
黄卡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中学 337000
一、问题的提出:从“为写而写”到“以游促学”的转型
传统游记写作教学常陷入“范文模仿—技巧训练—应试输出”的窠臼,学生作品普遍存在“景情割裂”“文化失语”“体验浅表化”等问题。某校初中部调研显示,73% 的学生认为游记写作“缺乏真实感受”,65% 的教师承认教学“难以突破文学性框架”。这种困境折射出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语文课难以承载生物知识的科学阐释、道德与法治内涵的深度挖掘、艺术审美的多元表达。
二、跨学科教学模型构建:三维联动机制
(一)生物维度:生态认知与科学观察
以生物学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幸福村景区运用生物观察、生态分析等技能,建立对景区生态系统的认知。例如,在幸福村景区考察中,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
记录景区内特色动植物种类及分布。
分析景区内生态群落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探究景区生态保护措施及成效。
这种训练使学生笔下的景区景物有了科学依据,如某生写道:“幸福村景区内的湿地植物,像芦苇、菖蒲等,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对水质起到了净化作用,这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功能。”
(二)道德与法治维度:价值引领与社会认知
道德与法治学科提供价值判断和社会认知的视角。在幸福村景区实践活动中,教师设计相关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景区环保志愿活动,探讨环境保护与法治的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景区当地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思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写出更具深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字,如某生写道:“在幸福村景区做环保志愿者时,我深刻体会到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环保法规,爱护自然环境,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艺术维度:审美体验与创意表达
美术学科的介入拓展了表达维度。在幸福村景区,学生进行景区 LOGO 设计等活动:
建筑与景观组分析景区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特点。
摄影组捕捉景区美景的光影变化。
最终,学生通过美术创作与游记写作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某生在设计景区 LOGO 后,在游记中写道:“我设计的 LOGO 以幸福村景区的特色建筑和自然景观为元素,色彩上选取了代表自然的绿色和代表人文的暖黄色,希望能传达出景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实施策略:四阶递进模式
(一)前置学习:学科知识图谱构建
实践前两周,学生分组完成主题任务包:生物组:幸福村景区生物种类及生态特点报告。
道德与法治组:景区当地道德规范与法治建设相关资料整理。
美术组:景区经典景观图片收集与分析。
通过知识预热形成认知框架,避免实践时的“信息过载”。
(二)实地考察:多维度观察法训练在幸福村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时,设计结构化观察工具:
视觉:记录景区色彩搭配、景观布局等。
听觉:聆听景区自然声音和人文活动声音。
触觉:感受景区建筑材质、自然物体表面质感等。
嗅觉:辨别景区内不同区域的气味。
某生在记录幸福村景区一角时写道:“幸福村的古建筑,木质的门窗带着岁月的纹理,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温暖的光;远处传来村民的谈笑声和鸟儿的鸣叫声,混合着花草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
(三)创作工坊:跨学科思维碰撞
设置“学科专家工作站”,生物教师讲解景区生态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师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美术教师指导审美创作。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观点交锋:
环保组:“景区开发要注重生态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
文旅组:“合理开发能促进景区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文学组:“用生动的文字展现景区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
这种辩论催生出具有深度的作品,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升级。
(四)成果展评:多元评价体系
采用 64+X′′ 评价标准:
4 项核心指标:文化理解度、学科融合度、观察细致度、表达创新度。X 项特色指标:如美术作品的设计创意、文字作品的文学性等。
通过校园展览、公众号推送等方式扩大成果影响力,提升学生创作动力。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对比实验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文化理解、观察能力、跨学科思维等维度进步显著。典型案例中,原本畏惧写作的学生创作出关于幸福村景区生态与人文的优秀作品,获得相关奖项。
(二)教师专业成长突破
跨学科教学促使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形成“语文 + X”的复合型教学能力。生物教师开发出《幸福村景区生态探秘》课例,道德与法治教师设计《景区法治与社会道德》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当前实践中存在学科融合深度不足、课时统筹困难等问题。未来需加强:开发校本化跨学科课程资源包,以幸福村景区为特色,整合各学科知识。建立高校专家—中小学教师协同教研机制,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数字化支持平台,如制作幸福村景区虚拟考察系统等。
五、结语
当游记创作成为跨学科认知的载体,文字便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生物的奥秘、道德与法治的内涵、艺术的审美。这种教学转型不仅改变了写作教学的样态,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综合思维的种子,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提供可行路径。未来需持续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方式,让综合实践课程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孵化器。
参考文献:
[1] 浅谈教师与综合实践活动 . 牛美莲 . 新课程学习 ( 下 ),2011(03)
[2]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研究 . 高玲 . 学习与研究 ,2020(14)
[3]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探究 . 李好 . 考试周刊 ,2025(04)
[4] 基于创新素养视角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探究 . 姚玉萍.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下旬刊),2023(04)
[5] 关于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思考 . 钟巧玲 . 现代语文 ( 学术综合版 ),2016(07)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 李广州 . 中学物理 ,2005(22)
[7] 综合实践活动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 高彦华 .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5(05)
[8]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张瑶 ;王盼.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上半月刊 ),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