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情况研究

作者

郑晓露 王刚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质量发展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在强化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等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开展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情况的研究旨在继承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优化科研生态,珍惜学术声誉,严守科研诚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静心笃志,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砥砺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不仅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更将直接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质量。

从教育层面来看,学术道德素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学术道德认知能够确保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医学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诚信基础。同时,这种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研究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未来维护医师职业形象和社会声誉提供保障。

从发展维度而言,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与高校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既是优化科研生态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医学领域健康发展、实现高校内涵式提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学术道德,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它涵盖了诚实守信、尊重原创、公平竞争、公正评价等多个方面。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研究对于医学教育及科研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该研究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精准评估其认知现状,有助于教育者设计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提升学术规范意识与伦理素养。其次,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医学研究生的职业形象与行业公信力,强化道德认知可促进其未来执业过程中的伦理决策能力,维护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与社会信任。此外,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准则,研究其认知现状能够从源头保障医学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减少学术不端行为,推动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最后,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有助于增强高校的学术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医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道德保障。因此,系统探究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情况,不仅关乎个体学术素养的塑造,更是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行为维度,针对实验数据二次使用、文献综述未标注引用来源两项学术行为的调查显示,整体呈现“多数合规、少数失范”的特征。就实验数据二次使用而言,85.94% 的研究生从未有过该行为,反映出大部分群体对数据规范使用的遵循,但仍有 9.02%“偶尔”、5.04%“经常”违规操作,暴露出小部分研究生数据管理的不严谨。文献综述未标注引用来源行为中,84.75% 的研究生从未出现,体现多数人对引用规范的重视,不过 7.29%“偶尔”、7.96%“经常”未标注的情况,说明部分研究生在学术引用环节存在认知或实践漏洞。综上,医学研究生群体在核心学术行为规范上表现良好,但小范围的学术不端风险点仍需关注。后续可通过强化学术细节教育、完善监督机制,针对数据使用、文献引用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培训与案例警示,进一步筑牢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根基,保障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与诚信度。

在医学研究生管理风险意识维度,各项影响因素的占比数据揭示了关键问题。教育引导缺失以 62.47% 的占比成为最突出短板,反映出学术道德培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环节的薄弱,未能从根源上筑牢研究生的道德认知防线。技术检测手段滞后(43.5%)、举报渠道不畅通(43.1%)与惩戒力度不足(43.1%)则从监管与治理维度,暴露了“发现难、反馈难、惩处弱”的连锁问题——技术滞后降低不端行为识别效率,渠道不畅抑制监督力量发挥,惩戒不足弱化制度威慑力,共同增加了学术不端风险。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凸显当前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需构建“教育-检测-监督-惩戒”协同体系:以强化教育引导为根基,筑牢思想认知;升级技术检测为支撑,提升识别精度;以畅通举报渠道为补充,激活多元监督;加大惩戒力度为底线,捍卫学术诚信,形成全流程、闭环式的治理机制。

在医学研究生自身压力管理维度,学术压力与压力应对方式呈现出鲜明特征。从学术压力来源看,实验数据不理想以 72.68% 的占比成为最突出压力源,反映出科研实践中数据获取的不确定性对研究生造成的冲击;论文发表硬性指标占 64.32%,凸显学术评价体系对成果发表的量化要求带来的压力;同行竞争激烈(38.46%)与导师要求过高(22.81%),则从外部竞争环境与指导关系维度,加剧了研究生的学术焦虑。面对上述压力,研究生形成了多元应对路径。寻求导师帮助(69.63%)占比最高,既呼应导师在学术指导中的核心地位,也体现研究生对导师资源的依赖;运动 / 娱乐放松(68.97%)与寻求朋辈支持(59.15%),展现出非学术性调节方式的重要性,通过休闲活动疏解压力、借助同龄群体情感与经验互助,成为常见选择;24.14% 的研究生选择心理咨询,说明专业心理支持的需求与价值,而2.92%的“其他”方式则为个性化应对预留空间。整体而言,医学研究生学术压力来源广泛且与科研实践深度关联,压力应对既依赖学术指导体系(导师、朋辈),也注重自我调节与专业支持。后续可从优化科研资源保障(如实验技术支持)、完善学术评价弹性机制,以及强化压力应对全链条支持(导师沟通培训、心理服务普及、休闲设施配套)等方面发力,助力研究生更健康地应对学术挑战,促进学术成长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

在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水平研究中,外部环境(涵盖社会风气、评价体系等)对其学术道德的影响程度呈现鲜明特征。从数据来看,超九成医学研究生认为外部环境对自身学术道德存在影响,其中53.45% 的研究生觉得影响“非常大”,37.4% 认为影响“较大”;仅 7.56%、1.06%、0.53% 的研究生分别认为影响“一般”“较小”“无影响”。这充分表明,外部环境在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塑造过程中,发挥着广泛且关键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科学合理评价体系构建,对正向引导医学研究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提升学术道德认知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续需重点关注外部环境优化,助力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情况主要存在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突出;学术规范意识淡薄;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未能紧密结合等问题。这与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学校和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医学研究生自我约束力不够等因素密切相关。

1. 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突出

近年,伴随学位申请要求提高与学术道德监督加强,学术不端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各高校愈发重视。医学研究生存在论文代写、抄袭、实验数据造假等行为,违反学术诚信原则,损害医学科研声誉与公信力,亟待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遏制,净化学术生态。

2. 学术规范意识淡薄

意识影响行动,部分医学研究生对学术研究规范理解、认同度低,缺乏遵守意识与能力。部分学校未能匹配相关课程,科研中易忽视科研伦理与道德要求,出现学术失范,如粗心对待原始数据记录留存、随意删减科研步骤留痕、不重视他人成果、恶意篡改数据和结果等。

3. 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学术道德制度制定上缺乏前瞻性,多是出现问题才被动应对。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不完善,缺少系统教育、针对性培训,多数被调查者反馈缺乏有效指导,部分科研大院在研究生进实验室前未及时开展相关教育。这导致其学术道德知识与素养不足,难形成正确价值观与道德观。

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未能紧密结合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认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的脱节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道德培养效果。一方面,教育体系存在结构性割裂,思政课程的理论化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未能有效衔接,导致学术道德教育碎片化,难以引导学生建立学术行为、道德后果与职业责任间的深层关联;另一方面,教学实践存在短板,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多为浅层次融入,未结合医学研究特性深入阐释学术道德内涵,而思政课程又脱离医学实际,缺乏针对性内容,使得教育说服力不足。长此以往,不仅易导致学生职业价值观偏差,滋生学术不端行为,还可能动摇公众对医学行业的信任根基,严重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人才培育质量,亟须构建医学场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培育体系。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成因分析具体如下:

1. 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信息化、数字化媒介不断与生活产生碰撞,研究生的思想、行为、认知产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存在的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对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一些医学研究生为了追求名利和快速成功,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学术研究,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对于研究生过度期待,在毕业要求、学位申请标准、求职门槛等环节都加码科研指标,迫使部分能力较低的医学研究生和导师们铤而走险。

2. 学校和相关部门监管不严

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多么苛刻,都是本着“治病救人,教育为主”的原则,避免处罚过重会给研究生心理造成严重负担,因此在学校和相关部门在学术道德监管方面存在不足的同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显然不够。这一情况促使一些医学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懈怠、侥幸心理,认为在有些科研环节缺失,甚至违反学术道德也不会受到严厉惩罚。此外,部分学校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导师处罚力度不够,也间接给研究生灌输“不严惩”的意识。

3. 医学研究生自我约束力不够

除去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个人自我约束力高低也是造成当前学术道德问题不断涌现的一大重要因素。部分医学研究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意识,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干扰,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担当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受蒙混过关、不劳而获错误思想影响,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再加上导师疏于管理和监督,缺少制衡下,医学研究生更容易陷入学术道德失范的泥潭,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本次研究前期搜集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基于我校医学研究生出现的学术道德问题拟定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医学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行政人员等不同群体对学术道德的基本认识、失德失范认定、教育培训和处理方式等问题的意见建议,总结归纳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在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水平提升路径研究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不同举措占比各异。增强党建的思想引领占比 75.46%,在提升工作里居核心地位,借党建强化价值导向与思想根基;开设学术诚信相关课程占 74.01%,为体系化知识传授关键;强调研究生导师责任占70.69%,导师言传身教对学术道德养成作用显著;研究生间相互监督占18.97%,构建监督氛围;自学学术诚信内容占 21.22%,发挥自主学习补充效能;定期检查实验记录占 15.38%,从流程管理保障规范;其他占 0.66% 。整体而言,多元举措协同,以党建为思想引领,课程、导师责任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体系,后续可深化各举措融合,提升培育质效。

针对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现存问题,结合问题根源,可从规范治理、思想引领、机制优化、课程融合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整改举措:

1. 严抓学术不端,强化监督问责

建立“预防-监测-惩处”一体化监管体系:在论文开题、数据采集、成果发表等关键节点嵌入查重、交叉验证等技术手段;设立专门的学术诚信监督委员会,畅通匿名举报渠道,对论文代写、数据造假等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严格按照校规党纪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学位申请资格等处罚,同时将处理结果纳入学校诚信档案,形成有效震慑。

转变学术评价观念。呼吁整个社会和学术界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性以及学术道德情况。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包含学术道德表现、科研诚信记录等在内的综合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促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 深化规范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将学术规范课程列为医学研究生必修课,结合医学科研特点,开发涵盖实验记录规范、临床数据伦理、医学文献引用标准等内容的教材与案例库;邀请学术道德楷模开展讲座,剖析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参与学术规范知识竞赛与情景模拟演练,定期考核学术规范掌握程度,促使学生将规范意识内化为行为准则。

完善学术素养培训体系。医学院校要针对研究生开设系统的学术规范课程,定期开展考核,确保研究生切实掌握相关知识。强化道德自律意识:通过开展学术道德主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增强研究生在面对诱惑时的自我约束能力。强化导师责任: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主体责任,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引导工作的成效纳入导师绩效考核体系,促使导师更好地履行职责。

3. 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构建全周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入学阶段开展学术诚信宣誓与科研伦理培训,科研阶段由导师定期进行学术道德指导并记录考核,毕业阶段增设学术道德答辩环节;建立学术道德导师制,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学术道德培养成效纳入导师考核指标;设立学术道德发展基金,支持学术诚信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

细化惩处规定。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惩处办法。完善监督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学术成果监督平台,对研究生的论文等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4. 推进思政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学术道德元素,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数据真实性与患者权益保护案例,强调数据分析伦理规范;优化思政课程内容,增设“医学科研诚信与职业使命”专题模块;搭建“线上 + 线下”协同育人平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再现医学科研场景中的道德抉择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学术道德的认知与践行。

结论:通过以上对现存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实施,有望逐步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促进医学科研领域健康、有序地发展。本研究聚焦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剖析现存问题与成因,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当前医学研究生存在学术失范频发、规范意识淡薄、培养机制滞后及思政教育割裂等问题,论文代写、数据造假等行为损害科研公信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脱节削弱育人实效。经分析,社会功利风气、学校监管不力、个体自律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四位一体”策略:强化监督问责,构建全流程防控体系;深化规范教育,创新培育模式;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全周期制度;推进思政融合,实现专业与思政协同育人。通过上述举措,有望形成“环境净化、制度约束、教育引导、自我提升”的良性机制,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未来需持续跟踪评估,优化改进,并加强跨院校经验交流,为医学科研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保障,让学术道德在实践中得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净化医学生科研生态。

参考文献:

[1] 张峰峰 , 司马合强 . 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本质、价值及养成策略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40(02):99-103.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2.02.013.

[2] 肖健 , 何琪 . 涂尔干德育论对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启示 [J]. 医学与哲学 ,2022,43(07):68-71.

[3] 初景利 , 解贺嘉 , 张冬荣等 .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No.70(04):60-65.DOI:10.19834/j.cnki.yjsjy2011.2022.04.10.

[4] 陈明军 , 陈吉祥 , 阎静 .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医学教育管理 ,2019,5(06):525-530.

[5] 王秀艳 , 于希军 .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8,40(S1):448-450.DOI:10.16343/j.cnki.issn.2095-512x.2018.s1.166.

[6] 郑忠梅 , 郑重 . 治学道德的凝视 : 何以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No.312(11):51-55.DOI:10.16750/j.adge.2018.11.008.

[7] 陈翠荣 , 张一诺 , 赵飒 . 对加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思考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No.553(10):43-45.

[8] 邓丽芳 , 龙扬扬 , 傅星雅 .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复旦教育论坛 ,2017,15(06):88-94.DOI:10.13397/j.cnki.fef.2017.06.014.

[9] 陈怡婷 , 胡伟力 , 陈地龙等 .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No.272(07):35-39.DOI:10.16750/j.adge.2015.07.001.

[10] 周宏岩 , 秦婷婷 .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实证分析——以北京四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例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No.243(12):96-99.

[ 基金项目 ]1 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医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情况研究项目编号:DYLXZX23016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实践研究,24FD0214

3. 辽宁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师生党支部建设 s1+e ”创新实践研究,2024GXDI-QN039

通信作者:

姓名:王刚 生日:1985 年5 月12 日,性别:男,民族:汉族

籍贯:辽宁省大连市,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郑晓露,1985 年 11 月 9 日,女,汉族,浙江省衢州市,研究生,讲师,基层党建,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