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故事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路径设计与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作者

戴爱芬

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  212132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不应脱离文化土壤孤立进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西方文化输入占比较大,中国优秀文化元素的系统融入尚显不足。如何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亟待探索的课题。

一、教材主题与中国故事的契合点挖掘

教材单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这为融入中国故事创造了条件。日常礼仪主题如问候、交友单元,可以加入《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谦让美德,或者介绍古代人见面行礼、交换名帖的习俗。家庭主题单元适合讲述《木兰从军》这样体现孝道的故事,也可以延伸到家书传递亲情的方式。关于时间和季节的单元,在讨论每周计划时,可以引入古人“日出而作”的生活智慧;讲解四季变化时,适当介绍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运动爱好单元可以提及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玩具单元则可以简单说明风筝、七巧板等传统玩具的文化价值。节日相关单元提供了文化对比的机会。生日主题可以介绍中国的抓周习俗,特殊场合着装单元能够自然带入春节新衣、汉服等服饰文化,同时可以延伸至节日特色活动如中秋灯笼制作。

二、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设计

(一)建设分级故事库,匹配教学需求

教师需根据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能力,对故事素材进行科学筛选与适度改编。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宜选择情节单一、形象鲜明、图画占比高的故事,如十二生肖的起源传说;中高年级学生理解力有所提升,可引入情节稍复杂、蕴含生活哲理的故事,如铁杵磨针的典故。素材形式应包含绘本、一分钟动画、录音故事等,确保与教材单元主题直接对应。例如在教学 Different toys, same fun 时,教师可从资源库调取七巧板的智慧图文故事,配合传统七巧板实物教具,用 6-8 分钟讲述七个几何板如何拼出万千图案,引导学生理解简单元素创造无限可能的东方智慧。此过程紧扣“玩具”主题,避免文化灌输的生硬感。

(二)创设体验情境,活化文化认知

借助教材固有板块设计文化体验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教材中的 Cartoon Time 卡通时段和 Project 综合实践项目因其趣味性与操作性,成为情境创设的理想载体。比如在 I like sport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室现有资源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递进环节:首先在完成教材Cartoon time 的现代足球对话后,播放 2 分钟蹴鞠动画短片(推荐使用《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相关片段),配合板书 cuju=ancient football 建立认知关联;然后进入 15 分钟实践环节:将教室后排空地区域设为鞠域,用两个书包间隔 1.5 米作为球门,使用轻质海绵球替代传统蹴鞠(确保安全)。学生 6 人一组,其中 2 人担任双语解说员,其余成员身着不同颜色马甲区分队伍。规则设定为三次触球内必须传球,每次进球后需用 I like cuju because... 造句。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观察学生是否自然运用本单元核心句型,并适时插入文化提示(如 Look! This is how people played football 2000 years ago)。最后用 5 分钟开展古今运动对比头脑风暴,学生在便利贴上用 Today we.../Long ago people... 句式写下发现,粘贴到黑板时间轴进行可视化总结。该设计最大特色在于:所有教具均来自教室常备物品,语言训练紧扣教材要求,文化认知通过身体体验自然生成,符合小学课堂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

(三)搭建语言支架,突破表达障碍

教师需提炼核心句型结构,设计可套用的表达模板,降低输出难度。以Happy Birthday! 单元为例,教师首先创设中外生日会对比情境:用实物教具搭建两个展示台,左侧摆放西式生日蛋糕和贺卡,右侧陈列中式长寿面、红鸡蛋和寿桃馒头。在情境浸润中,教师用彩色磁贴将核心句型分解呈现:Weat birthdays(文化行为)、It symbolizes (文化含义)两部分,并配套提供可替换的词汇磁片。实践环节设计为文化点心师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每四人一组,领取包含不同中国传统生日食品的原料盒(内有图片卡和关键词卡)和食谱卡(印有句型框架)。任务要求用提供的语言材料完成三个递进式表达:基础层用给定词汇填空(At Chinese birthdays, we eatred eggs. It means good luck.);进阶层替换部分词汇(My grandma makeslongevity buns. They mean healthy life.);创新层组合多个支架(Wegive peaches to elders because they mean long life and happiness.)。教师巡回指导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中西表达差异,如long noodles 要加复数,

red eggs 前不用冠词等语言细节。

在输出环节,教师需准备一个直径约 40 厘米的圆形卡纸,平均划分 6 个扇形区,分别标注 Food/ 食物、Greeting/ 祝福语、Gift/ 礼物等文化主题。指针停在 Food 区域时,学生需在 10 秒内说出 We eat...at...birthdays.Itmeans... 的完整句子。教师用计分板记录正确表达次数,每轮结束后邀请得分最高的小组示范表演。整个过程仅需 8-10 分钟,既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又能通过游戏化形式检验学习成效。

(四)引导文化对比,培育多元视角

在文化输入后设计针对性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文化理解力。讨论需设定具体观察点,避免空泛比较。在 What we wear 文化对比环节中,教师可以准备两组图片而非实物:一组展示春节传统服饰,另一组展示圣诞节典型着装。这些图片可以提前打印在 A4 纸上,用磁贴固定在黑板两侧。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要求找出至少三个服饰差异点,并用简单的英文短语记录在便签纸上,如 red color for luck(红色代表吉祥)、Santa hat(圣诞帽)等。讨论环节可采用 Think-Pair-Share 模式:学生先独立思考 1 分钟,然后与同伴交流 2 分钟,最后每组派代表分享一个发现。教师用简明的表格在黑板上汇总观察结果,重点对比颜色、图案和穿着场合等要素。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文化对比的核心价值,又大大降低了准备难度,更适合日常课堂教学实施。

三、文化传播效果的观察与思考

在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了显著的教育成效。学生在接触具体文化事例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价值观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用英语描述春节团聚习俗,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词汇,还理解了家庭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当学生用英语介绍熟悉的传统节日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畅度都有明显提升。同时,通过系统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学生逐渐形成了客观看待文化多样性的能力,能够理性分析不同习俗背后的文化逻辑。

结语

将中国故事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特别是紧密结合江苏译林版教材的特色单元与活动,是传承中华文化、落实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有机融入”而非生硬嫁接。通过故事讲述、情境创设、文化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亲近、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小琴 . 小学英语教学与讲好中国故事相融合的创新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19):71-73.

[2] 李 昕 . 在 小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讲 好 中 国 故 事 [J]. 湖 北 教育 ,2023(24):26-27.

[3] 洪永秀 . 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J].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21(7):81-85,88.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学科育人导向下中国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23/03/34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