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知行合一背景下高职研学旅行教育研究

作者

刘赟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550023

一、 知行合一理念对高职研学旅行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高职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例如,旅游专业学生先学习非遗文化传承知识,包括非遗历史、技艺及旅游开发理论。进入地方非遗工坊后,先观察学习技艺,再动手实践,过程中用理论解决实操问题。实践后期参与接待,收集市场反馈,结合所学形成优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了“知”与“行”的相互促进。

(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传统的高职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基于“知行合一”的研学旅行教育,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引导者。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旅游专业教师在古镇研学案例中,让学生调研不同类型商铺的经营模式与游客流量的关联,自主发现“特色手工艺品店客流高峰集中在午后”“小吃店傍晚销量激增”等现象并探究成因。这种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需兼具旅游市场分析理论知识与古镇商业实操经验,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研学打破了课堂局限,学生从古镇街头的实地调研(田野)到与商户访谈(社区),再回归课堂梳理数据形成报告,实现了“课堂 ——田野——社区”的教学空间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旅游市场规律的理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助力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高职研学旅行教育与地方资源的结合,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如针对侗族大歌研学的研学活动中,学生可协助歌师整理濒临失传的古歌,并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学习,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同时,与地方产业的联动形成了双赢格局。非遗工坊可借助学生的实践创新,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设计与专业目标脱节

部分高职院校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缺乏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紧密联系,未能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理念。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研学活动仅停留在景区参观层面,没有与导游服务、景区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民族文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多局限于校内工坊,学生缺乏对原生态文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导致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

(二)地方资源利用不充分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部分高职院校在研学旅行中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入。资源的利用多停留在表面,没有将其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教育价值。如在民族文化研学中,只是让学生简单观摩节庆活动,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等深层次实践中。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有研究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实践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参与研学旅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校难以获得稳定的校外实践平台,学生无法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对接。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研学旅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从事研学旅行教育的教师中,符合研学旅游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许多教师缺乏实际的研学旅行策划、组织和管理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制约了研学旅行教育的质量。

(五)评价体系不科学

当前高职研学旅行教育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成果的评价,如报告、考试成绩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在研学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行合一”的达成度,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

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多在户外开展,涉及交通、住宿、实践活动等多个环节,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部分高职院校对安全保障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设施配备不足,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基于专业目标设计研学活动

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知行合一”理念,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围绕“景区客流调控”“应急服务”等职业技能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客流预测理论后,在景区实际监测游客数量,制定分流方案,并向景区管理人员汇报优化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实现“知”与“行”的相互促进。

(二)深度挖掘地方资源

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针对民族文化相关专业,与当地非遗工坊、民族村寨合作,设计沉浸式体验课程,让学生参与苗族银饰锻造、布依族蜡染制作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原生态文化场景。同时,将地方资源融入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方特色文化知识。

(三)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和实习机会,派遣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学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实现互利共赢。例如,与景区、旅行社等合作,建立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职业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研学旅行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研学旅行项目的策划和组织,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引进企业专业人才和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研学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

(六)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在研学旅行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预判和防范。同时,加强与研学地点的沟通协调,确保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为学生购买足额的保险,降低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林革 . 高职院校研学旅行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西部旅游 ,2024,(04):77-80.

[2] 何飞 , 罗系数 .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启示研究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6(01):151-153.

作者简介:刘赟(1981—),女,贵州遵义人,天津大学研究生,教师,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旅游及文化。邮 箱:7365299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