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和思考

作者

谢巧玲

湖南省耒阳市五里牌中心校金杯小学 湖南省耒阳市 421800

现代教育技术包含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多种形式,具备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特点,与小学生认知规律高度契合。随着信息技术普及,该技术逐渐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学中需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也成为该阶段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一)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具备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接受过基础的信息技术培训,具备使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教学软件的能力,可以在课堂中借助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教育部门与各类教育机构开发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可通过教育资源平台获取这些资源,降低自主开发资源的难度。随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多数小学已完成基础数字化教学设备的配备,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引入了更先进的技术工具,这些设备的普及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硬件支持,技术应用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形成。

(二)技术应用存在浅层化现象

多数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仍停留在浅层层面,部分教师将其等同于“电子黑板”,仅用多媒体课件替代传统板书,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形式简单呈现,缺乏对知识的动态化、情境化展示,无法充分发挥技术本身的直观性优势,尽管该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广泛,且未能实现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

(三)教学资源适配性与个性化不足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现代教育资源多为通用性资源,部分资源内容与教材知识点顺序不一致,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调整资源内容才能用于教学,且与具体教材版本、学生学情的适配性不足。部分资源难度设置不合理,如果过于简单无法起到巩固作用,如果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理解范围,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考与策略

(一)优化技术应用深度,实现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结合不同数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难点,挖掘技术在知识呈现、思维引导方面的辅助价值,突破单纯的内容展示局限,让技术与教学过程形成深度契合,帮助学生从表面认知走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教师在运用技术前,需先分析教学内容的核心难点,判断技术可介入的关键环节,再选择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的技术形式,通过动态化演示、情境化模拟等方式,搭建学生认知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例如,讲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学生难以通过静态图形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 倍”这一抽象关系,可利用动画技术模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倒水”的完整过程,通过重复演示“倒满 3 次刚好填满圆柱”的场景,让学生直观观察到两者的体积关联;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动态关系理解困难,可通过动画展示两个物体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标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速度数值,让学生清晰看到“路程总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自主推导“路程 Σ=Σ 速度 × 时间”的数学模型。这些技术应用并非简单替代板书,而是针对知识难点提供可视化支持,帮助学生建立具象认知与抽象概念的连接。

(二)构建个性化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问题,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个性化资源体系,需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利用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实现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学习支持,逐步缩小学习差距。这一体系的构建需兼顾资源的同步性与灵活性,保证资源与教材知识点的一致性,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调整难度与形式,解决传统统一教学资源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例如,在线学习平台可记录学生的每一次答题数据,分析其在“计算、几何、应用题”等模块的正确率、答题时间,自动为不同层次学生推送适配资源。若平台发现某学生在“图形面积计算”的正确率低于 60% ,会优先推送“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复习视频与基础练习题;若某学生在“有余数的除法”答题正确率达 90% 以上,则推送“有余数除法解决周期问题”的拓展资源。针对学习基础较弱、需巩固基础的学生,可开发侧重基础知识拆解的资源,如“两位数乘法分步计算”的动画讲解,将复杂计算拆分为“个位相乘、十位相乘、结果相加”三个步骤,配合每一步的算理说明;针对学习能力较强、需拓展思维的学生,可开发“数学实际应用”类资源,如“超市购物计价”的模拟练习,提供不同商品的单价、折扣信息,让学生计算总价、比较优惠方案,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三)完善互动参与机制,提升学生全员参与度

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中“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的问题,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互动参与机制,需以技术为载体,设计覆盖全员的互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知识探究、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同时,通过互动任务的趣味性与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思考,增强课堂参与的深度与有效性,让技术成为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桥梁,打破互动的时空限制,确保参与的公平性与持续性。

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若采用“一人一机”的平板教学模式,学生可通过设备完成答题,系统实时收集所有学生的答案,教师通过屏幕展示整体答题情况,如 *80% 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20% 学生混淆了‘因数’与‘倍数’概念”,随后随机抽取不同答案的学生讲解思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被关注;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可利用图形拼接软件设计互动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形状的图形,拼接成动物、建筑等图案,完成后上传至班级共享平台,教师挑选典型作品进行展示,邀请学生讲解“选择这些图形的原因”“如何保证拼接对称”,既激发参与兴趣,又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必然发生明显改变,教师在教学期间应从以往教学思维、理念习惯等方面脱离出来,合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艳丽 . 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 - 论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J]. 中国多媒体与网 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2,21(2):151-152.

[2] 董桐林 .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 合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31(3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