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背景下中医专业“122”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白洁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省深圳市

一、引言

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正改变着教学基本形态,即教学模式从“面授为主”转变为“线上 + 线下”混合课堂,该种模式兼具线上学习的灵活性与线下教学的深入性,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其中对于中医学这一门理论与实践性、传统与创新传承性极强的学科,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教学资源分散、实践教学机会有限、学习个性化不足等问题,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适合中医专业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中医专业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1]。所以,本文结合中医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12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为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二、“12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22”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培育高素质中医人才”这一核心理念,深度融合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借助技术平台及优质师资的双重支持,推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型。在此框架下,“1”代表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基石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两个“2”分别象征着“线上-线下”双元教学结构和“技术 - 师资”双重保障机制,此模式着重于数字化背景下,对中医经典理论、临床思维及实践技能进行有机融合,旨在打造一个“学习- 练习- 思考- 实践”四位一体的闭环教学系统[2]。

三、数字化背景下中医专业“122”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围绕“一个核心目标”,确立数字化教学理念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以中医执业能力作为关键的导向,确立以“掌握经典理论、培养临床思维、继承中医技艺”为核心的教育宗旨。在此基础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应紧密围绕中医“理法方药”综合教育需求展开,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第二,融合中医教育特色。强化“天人合一”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培养,开发并应用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虚拟仿真系统、中药性味归经的数字化图谱等教学工具,这些资源有效地将中医教育中抽象且难以直观传达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视觉信息。

(二)聚焦“两个教学维度”,优化教学实施路径

1. 线上自主学习维度:构建“泛在化”学习环境

第一,分层设计、应用数字资源。针对基础层次,专注于打造包括中医经典课程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微型课程、知识点图谱以及习题库等核心教学资源;在拓展层,积极探索并开发名医案例数据库、虚拟中药鉴定标本馆以及三维针灸穴位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丰富学习体验 [3]。在创新层,设立“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模块”,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病例诊疗过程,促进学生与虚拟患者之间的互动式交流。

第二,设计线上互动活动。利用诸如学习通、雨课堂等数字化平台,开展如“经典条文解读打卡”、“病案讨论区”及“线上跟师笔记分享”等多样化的线上互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追踪,据此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2. 线下实践教学维度:强化“沉浸式”能力培养

第一,重构课堂教学流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策略,该策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学生首先在课前通过在线平台自主掌握理论知识,如中医诊断学中的" 舌诊" 部分;随后在课堂上,他们能够接触到实际操作的训练,如使用舌诊仿真模型的实操,同时结合教师的现场指导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舌诊评价系统,以此提升学生的即时实践能力。

第二,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院校 - 医院”协同教学模式,包括开发一个“临床病例共享平台”,将附属医院的真实病例资源数字化,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4]。另外,开设“虚拟诊室”实训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临床环境中运用四诊技能进行病例采集,而教师则可通过数字化评分系统对学生进行即时反馈和评价。

(三)完善“两个实施保障”,确保模式落地见效

1. 技术平台保障:构建一体化教学支持系统

第一,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平台。针对中医药教育领域,着力于打造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库,该库要融合国家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数据库,以及集诸多名医经验于一体的传承数据库,这一平台的建立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资源访问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与利用效率。

第二,开发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画像”,实现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同时,系统还构建一个全面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它能够自动汇集来自线上测验、线下实操和病例分析等多方面的成绩,为教学质量评估提

供更为科学和全面的依据。

2. 师资团队保障: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第一,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开展针对性的“中医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项目,重点涵盖微课程制作、虚拟仿真资源的开发等前沿技术技能,同时强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

第二,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此团队由中医学科教师、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以及临床实践医师共同组成,他们将协同工作,设计创新性教学方案,开发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并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四)立足于学生特点,建立健全多维度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过程性评价。通过教育管理平台量化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时长、测验成绩、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同时,在临床技能线下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及时评价,如通过技能考核系统进行评价(针灸操作评分系统)。在临床实习阶段,采用带教老师评价、电子病历准确性、患者满意度评价等多维度评价组成的立体评价体系。

第二,终结性评价。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开拓创新”三方面考核为主,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取人工智能辅助组卷,突出“基础 + 临床”;实践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检验(OSCE)模拟情景考核,突出临床实践;开拓创新考核采取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设计项目,如开发中医健康管理 APP、中医经典动画,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 [5]。

第三,增值性评价。通过建立与积累学生个体学习档案袋,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水平进行比较与记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促使教育评价由“结果”评价转为“发展”评价,既记录了学生个体的学业成长历程,又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适合教育,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业成长和个体差异。

四、结束语

总之,探索数字化时代下的中医专业“122”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知识的时代趋势与改革需求,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展望未来,5G、区块链等更多信息技术将会融入中医教学中,逐步形成沉浸式中医药文化氛围、实现中医异地会诊,进而将中医教育带入到新的阶段和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叶远航, 阚竞, 宋远瑛. 基于互联网 + 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的应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22(23):28-30.

[2] 张 建 军 , 王 景 霞 , 武 慧 超 , 等 . 中 医 学 专 业 中 药 饮 片炮制与辨识实践课程混合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 [J]. 中医教育 ,2024,43(06):119-123.

[3] 叶杰 , 徐伟 , 胡旭东 , 等 . 以疾病机制为核心的探究式课堂设计和应用——以中医专业本科生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例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1(06):32-35.

[4] 张旻昱 , 罗良涛 , 许利平 , 等 . 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评价 [J]. 医学教育管理 ,2022,8(S1):1-7.

[5] 陈俊 , 郑海音 , 吴广文 .LBL-TBL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医学本科病理学的运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1(20):20-23.

作者简介:白洁(1982.5),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副教授,从事中医康养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职中医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G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