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六书、七体”知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分析
黄鹭
桂林学院人文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6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汉字教学也不例外,其教学不再局限于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传授,更需要借助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辅助教学。“六书”与“七体”知识是汉字造字、用字理论及字体演变的核心知识体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将“六书、七体”知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练习,降低汉字学习的难度,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还能让学习者在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独特性。
一、汉字的“六书、七体”
(一)汉字“六书”知识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六书”知识是对汉字的造字理据及解释形、音、义之间的联系的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类,象形字通过描绘事物的外形来表意,如“日”“月”等,这类字直观易懂,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汉字与现实事物的直接联系,是初级汉字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指事字则是通过添加指示性符号来表意,如“上、下、本”等;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通过组合后的意义来表意,如“休、明”;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类型,由形旁(表义)和声旁(表音)组成,如“河、湖”等,掌握形声字的构形规律,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记忆汉字的字形与字音,显著提升汉字学习效率。转注字和假借字为用字之法,在汉字教学中较少提及。从教学价值来看,“六书”知识为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传统的汉字教学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习者对汉字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系统的汉字知识体系,而通过“六书”理论,能够让学习者将字、形、义相连,提升汉字学习的效率。
(二)汉字“七体”知识与教学价值
汉字“七体”知识涵盖了汉字从殷商时期到现代的完整演变历程,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7 种形态,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态特点与文化内涵。以草书为例,草书字形简洁奔放,笔画连绵不断,虽然在日常书写中应用较少,但在文化教学中,能够让学习者感受汉字的艺术魅力与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七体”的演变不仅是汉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每一种字体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文化需求紧密相关,通过“七体”知识的教学,能够让国际中文学习者在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审美追求与精神内涵,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六书、七体”知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模式分类
(一)教学融入模式
教学融入模式是将“六书、七体”知识系统整合到国际中文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中文水平与学习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教学。
针对初级中文学习者,“六书”知识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是教学融入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象形字的原始形态与现实事物的联系,如在教学“日”字时,展示太阳的图片与“日”字的甲骨文形态,让学习者直观感受象形字的表意特点;在教学“休”字时,通过动画展示“人”靠在“木”旁的场景,帮助学习者理解会意字的构字逻辑。同时,在汉字书写教学中,引入楷书的基本笔画与结构知识,如横、竖、撇、捺的书写方法,以及“横平竖直”“结构对称”的书写原则,让学习者掌握规范的汉字书写方法,此外,还可以简单介绍“七体”中的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的基本特点,通过展示简单的甲骨文、金文图片,如“月”“山”等字的不同字体形态,激发学习者对汉字历史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针对中高级学习者,此时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具备了一定的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对汉字知识的需求从基础识别转向深度理解。在这一阶段,“六书”知识中的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成为教学融入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形声字的构形规律,如形旁的表义类别(“氵”与水相关、“衤”与衣服相关)、声旁的表音特点,让学习者能够通过形旁和声旁快速记忆陌生汉字的意义与读音。此外,可以将“七体”知识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相结合,如在阅读古代文献选段时,介绍文献中使用的字体特点,帮助学习者理解文献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借鉴不同字体的艺术风格,提升写作的审美水平。
(二)体验活动融入模式
体验活动融入模式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比如软笔书法体验活动,书写楷书或行书的对联,使学习者通过动手书写,感受不同字体的形态特点与艺术魅力,感受“笔、墨、纸、砚”的魅力,既让学习者练习了书法,又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再如,组织参观书法展览活动,展示学习者的书法作品,让学习者在交流与展示中提升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热爱。还可开展猜字游戏,展示甲骨文或金文的字形,让学习者根据字形特点猜测对应的现代汉字,如展示“鱼”字的甲骨文形态,让学习者猜测汉字并解释理由,制作汉字不同字体的形态,如让学习者用彩笔绘制“日”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或用泥塑制作“山”字的甲骨文形态,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汉字字体演变的记忆与理解。
三、“六书、七体”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融入到初级汉语课堂案例
本次案例教学对象为 10-12 岁的外国学生,中文水平为 HSK1 级,教学内容为“日、月、山、水、休、明”六个汉字,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掌握这六个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并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形特点。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展示自然景观的视频,视频中出现太阳、月亮、山、水等元素,引发学习者的兴趣,随后提问“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习者用中文说出“太阳”“月亮”“山”“水”,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汉字。讲授新课的环节,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展示“日”“月”“山”“水”四个字的甲骨文、金文、楷书形态图片,讲解这四个字是象形字,通过描绘事物的外形来表意,如“日”字的甲骨文像太阳的形状,“月”字的甲骨文像月亮的弯形,同时示范这四个字的读音与书写方法,让学习者进行跟读与临摹。在教学“休”“明”两个会意字时,教师通过动画展示“休”字是“人”靠在“木”旁,表示休息,“明”字是“日”和“月”组合,表示光明,帮助学习者理解会意字的构字逻辑,随后让学习者两人一组,通过动作模拟“休”字的含义,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最后是巩固环节,教师设计“看图猜字”游戏,展示太阳、月亮、山、水、人靠在树旁、日和月在一起的图片,让学习者猜测对应的汉字,并说出汉字的读音与意义,同时让学习者在练习本上书写这六个汉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书写错误。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六书”知识中的象形字、会意字知识融入教学,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六个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课堂参与度较高,学习者对汉字的构形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有学习者主动询问其他汉字的构形方法,说明“六书”知识的融入不仅帮助学习者掌握了具体的汉字,还激发了学习者的汉字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融入到中高级汉语课堂体验活动案例
本次案例教学对象为 18-22 岁的外国留学生,中文水平为 HSK5 级,开展的活动为“汉字字体演变与书法创作”体验活动,活动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汉字“七体”的演变历程,掌握楷书、行书的基本书写方法,并进行简单的书法创作。首先是知识讲解环节,教师通过 PPT 展示汉字“七体”的代表性字体图片,如甲骨文的“王”、金文的“鼎”、小篆的“国”、隶书的“人”、楷书的“中”、行书的“华”、草书的“书”,结合历史背景,讲解每一种字体的形成时间、形态特点与文化内涵,让学习者对“七体”有系统的认识。其次是书法示范环节,教师分别示范楷书和行书的基本笔画与结构,如楷书的横要平稳、竖要垂直,行书的笔画要连贯、结构要灵活,然后是实践操作环节,学习者分为两组,一组练习楷书书写,一组练习行书书写,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字帖、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逐一指导学习者的书写姿势与笔法,帮助学习者纠正书写错误,如指导楷书学习者掌握横的起笔与收笔,指导行书学习者掌握笔画的连笔方法。最后是作品展示与交流环节,学习者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在班级的展示板上,依次介绍自己的作品内容、书写的字体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教师对每幅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时组织学习者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从活动效果来看,学习者积极参与各个环节,在实践操作环节中,能够认真练习书写,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在作品展示与交流环节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感受,对其他学习者的作品也能提出合理的评价。通过活动,学习者不仅了解了汉字“七体”的演变历程,掌握了楷书、行书的基本书写方法,还提升了对汉字书法艺术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四、“六书、七体”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匹配学习者中文水平,层次分级
初级阶段要聚焦“六书”基础类型与“七体”直观形态,优先选取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中高频且易感知的汉字,结合实物图片、简笔画还原汉字构形逻辑。中级阶段要深化“六书”规律与“七体”演变脉络,重点讲解形声字构形规律,按“形旁类别”分组教学,归纳声旁表音特点,帮助记忆。高级阶段要拓展“六书”用字逻辑与“七体”文化延伸,可结合一些古诗词或者歌谣,分析用字特点,培养文本解读能力。深入挖掘“七体”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二)强化互动体验,增强学习兴趣可采用直观化教学法,让“六书、七体”可看可感,设计一些
体验感强的汉字游戏,比如“七体字体猜猜乐”:教师展示某种字体,学习者通过字形特征猜测对应现代汉字,“我的象形字绘本”:让学习者选择 3-5 个象形字,绘制“甲骨文- 楷书”演变过程,并配简单中文说明。
(三)整合多元载体,构建立体化资源体系
优化教材配套资源,实现知识系统融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六书小贴士”“七体小知识”专栏,加强数字资源开发,适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比如汉字构形查询工具、字体演变互动地图、书法临摹线上工具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资源:春节时设计“楷书春联书写包”(含春联模板、毛笔、墨汁),中秋时制作“金文月亮字卡片”(如“月”“饼”的金文形态),让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本文围绕汉字“六书、七体”知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策略展开,系统梳理了“六书、七体”的核心内涵与教育价值,构建了分层分类的融入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六书、七体”知识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助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科学的汉字知识体系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汉字背后的构字智慧与历史文化,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自然接触中华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避免了文化教学 碎片化、表面化的问题,助于实现语言习得与文化理解的同步推进。总之,汉字“六书、七体”知识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其融入不仅能助力汉字教学模式,更能成为连接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桥梁。在国际中文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挖掘汉字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价值,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助力培养更多“懂中文、知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使者。
[ 作者简介 ]
黄鹭,1988 年12 月出生,女,汉族,籍贯湖南,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法与教材、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单位:桂林学院。
课题:论文系桂林学院2024 年校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