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趣味化实践探索

作者

方益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大溪小学 213300

一、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当前唱游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教学观察中发现,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来看,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传统听唱教学法,采用”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的单一流程。活动设计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游戏元素的浅层化应用。许多课堂虽标榜”游戏化教学”,但实际仅停留在简单的击鼓传花、抢凳子等传统游戏层面,未能将音乐知识有机融入游戏机制。教学资源运用存在明显局限。尽管新课标强调多感官参与,但现实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局限于播放伴奏音频,缺少针对低年级认知特点的互动式数字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县域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反映,其在游戏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机会有限,部分教师对唱游教学的理解仍停留在”玩耍娱乐”层面,未能准确把握”玩悟创展”的教学逻辑,导致课堂活动看似热闹却偏离音乐素养培养目标。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是突出问题。当前对唱游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侧重歌唱准确性等显性指标,忽视了对学生节奏感、协作能力等隐性素养的评估。

2. 影响唱游教学趣味化的因素

影响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趣味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师层面,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个体差异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音乐基础参差不齐。节奏感较弱的学生在集体演奏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其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即兴表演等互动环节中表现被动,使得教学效果出现两极分化。

教学资源的适配性直接影响趣味化实施效果。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自制教具的创新性不足制约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环境的制约同样不可忽视。班级规模过大导致活动空间受限,使得律动、舞蹈等需要肢体展开的游戏难以实施。文化背景差异也构成了潜在影响因素。教师若未能做好文化背景的铺垫工作,会使趣味化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尤为关键。当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演唱的准确性和动作的规范性,忽视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现。家校协同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音乐教育需要课堂内外的连贯性,但家长对唱游教学的认知不足,难以在家庭环境中提供适当的延伸活动。

二、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趣味化实践策略

1. 趣味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中开展趣味化实践,需要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并采用有效的实施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的确立,既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满足新课标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趣味化教学设计应首先把握三大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活动设计必须贴合 7-8 岁儿童的身心特点。例如在《火车开啦》教学中,通过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车厢角色,利用肢体动作模拟火车行进,这种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更易被低年级学生接受。

情境创设是实施趣味化教学的核心方法。教师应构建与音乐内容紧密关联的游戏场景,如教授《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时,通过布置新疆风情挂饰、播放草原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文化情境。这种多感官刺激的环境设置,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情感代入感。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有效增强教学趣味性。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可制作动画演示音乐要素,如用火车动态图像展示《火车开啦》的节奏变化,将抽象乐理知识可视化。但需注意技术手段的适切性,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而削弱音乐本体体验。

分层教学策略对保障趣味化效果至关重要。针对音乐基础差异,教师可设计弹性活动目标,如《谁唱歌》模唱环节中,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完整演唱乐句,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只需模仿节奏型。这种差异化安排能确保所有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维持参与热情。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关键环节,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游戏中的即兴表现、合作态度等维度,及时调整活动设计,而非仅关注最终的演唱准确性。

实施过程中还需注意文化浸润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如《小巴郎,童年的太阳》的舞蹈编排,教师可先讲述相关民俗故事,再引导学生通过动作创编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种文化情境与艺术表现的结合,能使趣味性提升与审美培养相得益彰。同时要重视家校协同,建议家长配合开展家庭音乐游戏,如录制亲子节奏接龙视频,延伸课堂趣味体验的持续性。

这些原则与方法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为破解当前唱游教学形式单一、参与不足等问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科学设计游戏环节、创新教学呈现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达成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价值。

2. 具体教学案例与实践效果

在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实践中,通过将趣味化策略具体应用于课堂案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以人音版教材中的典型曲目为例,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音乐素养。

《火车开啦》教学案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的节奏练习模式。通过创设”列车乘务员”角色扮演情境,将学生分为司机、乘客、信号员等不同角色,每个角色对应特定的节奏型。司机用木鱼敲击二分音符节奏模拟汽笛声,乘客拍腿表现车轮滚动的四分音符,信号员则摇动自制沙锤完成八分音符伴奏。这种角色分工使抽象的节奏符号具象化,学生在协同完成”列车行进”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复合节奏的配合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对于民族音乐《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教师开发了”文化体验站”综合活动。第一环节通过AR 技术展示新疆风情全景,学生用平板电脑扫描特定图案即可触发舞蹈视频演示;第二环节分组制作简易手鼓,用不同材料探索音色变化;第三环节结合维吾尔族典型舞蹈动作进行即兴编创。

这些案例的共同特点在于:首先,注重游戏规则与音乐要素的深度结合,避免为游戏而游戏的表面热闹;其次,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具象思维特点,将抽象音乐知识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具体活动;再次,通过角色赋予、任务驱动等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趣味化教学的成功实施,既依赖于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也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应变能力。通过持续的教学反思和策略调整,这些案例中的有效做法已逐步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为同类学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本。

三、结论

研究表明,这些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改善音乐感知能力,同时促进团队协作意识的发展。研究证实趣味化教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效途径,为低年级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系统验证了趣味化策略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的适用性与有效性。不仅丰富了唱游教学的方法体系,更验证了新课标“在玩中学”理念的可行性,为基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参考。研究形成的教学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对推动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静雯. 巧设情境增趣小学低年级唱游[J].《文理导航》,2025,(15).

[2] 谢晓梅 . 在“玩悟创展”中实施“艺术唱游·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5,(9).

[3] 张栋 .“魔法课堂”的科技配方——新课标下小学信息科技趣味化教学的三维实践路径 [J].《启迪》,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