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革命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的故事性阐释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刘庆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  716000

引言

革命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是记录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教育公众、传承精神、弘扬文化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革命纪念馆不仅承担着保存历史与传递记忆的功能,更肩负着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得进、记得住、愿意传”的责任。然而,目前部分革命纪念馆在文物展示与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物轻人、重物轻情的现象,观众往往只能看到静态的物品,却无法深入理解背后蕴藏的历史情感与精神力量。故事性阐释作为一种融合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的方式,能够突破传统展陈的局限,使红色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成为可感、可悟、可传播的历史见证。本文在梳理文物价值与传播困境的基础上,探讨故事性阐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并结合多维传播方式提出创新思路,以期为革命纪念馆在新时代提升传播效能、发挥教育功能提供有益参考。

一、革命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的多重价值属性

革命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具有鲜明的多重价值,这为其传播提供了深厚基础。首先是历史价值。红色文物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成就,它们所承载的史实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直观证据,也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凭证。其次是教育价值。文物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再现革命故事,通过感性化的呈现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共鸣,增强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再次是文化价值。红色文物不仅承载着革命精神,还体现了革命文化独特的美学特征与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是政治价值。革命文物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与制度自信。正因如此,革命纪念馆的传播必须突出文物的多重价值,以实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二、红色文物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传播实践中,红色文物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播方式偏向单一。许多纪念馆依旧以静态展陈与文字介绍为主要方式,缺乏互动性和情境感,观众在参观中往往体验感不足,难以形成深度记忆。其次,故事性不足。部分纪念馆过于注重物品本身的展示,而忽略了文物背后人物命运与历史叙事的挖掘,使文物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与叙事张力。再次,数字化建设滞后。虽然部分纪念馆已尝试利用新媒体手段,但整体水平仍较初级,缺乏系统性与深度,难以满足青年群体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需求。第四,受众分层不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红色文物的理解需求存在差异,但传播话语普遍偏学术化和知识化,缺乏针对性。最后,传播渠道局限。传统纪念馆传播往往依赖线下参观,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与跨界传播的优势,导致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未能最大化。

三、故事性阐释在红色文物传播中的理论优势

故事性阐释是将历史事实以叙事化、情境化和情感化的方式呈现,从而增强受众的理解力与参与感。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故事性阐释能够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革命者的生活经历、斗争场景和理想信念,观众不仅理解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在情感层面实现了与革命精神的连接。其次,故事性阐释能够提升认知效果。叙事本身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能够帮助观众在记忆中建立起完整的历史脉络,避免碎片化的知识接受。再次,故事性阐释能够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在当代传播语境中,故事是最具感染力的媒介形式之一,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红色文物更容易在社会中扩散与传播。最后,故事性阐释能够强化价值引导。革命故事中蕴含的忠诚、奉献与牺牲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故事性阐释不仅是红色文物传播的手段,更是提升其教育功能的重要路径。

四、革命纪念馆红色文物故事性阐释的具体路径

要实现文物的故事性阐释,革命纪念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本身是静态的,但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经历却是动态而丰富的。纪念馆应通过史料整理、档案研究和口述历史等方式,全面揭示文物背后的叙事背景。第二,构建合理的叙事逻辑。文物故事的阐释应当遵循时间线索与因果逻辑,使观众能够在叙事链条中理解文物的历史意义。第三,融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应利用影像、音频和情境再现等多媒体手段,使故事表达更加生动。第四,注重受众视角。在阐释过程中,应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接受特点,采用符合青少年认知习惯的语言风格,同时为专业观众提供更深层的学术解读。第五,强调价值引导。故事性阐释不仅是讲述历史,更是传递精神,应在讲述过程中突出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引导,从而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五、红色文物传播路径的多维拓展

故事性阐释的效果,需要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才能充分发挥。首先,推动数字化传播。利用虚拟展馆、数字化档案和增强现实技术,使观众能够在数字空间中自由探索文物故事,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次,拓展新媒体传播。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微纪录片和互动话题的形式,将红色文物故事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再次,推动跨界合作。纪念馆可以与学校、科研机构和媒体合作,开发教育课程、出版读物或创作影视作品,形成跨界传播的合力。第四,增强互动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活动,如故事征集、主题演讲和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最后,推动国际传播。通过翻译出版、多语种新媒体传播和国际展览交流,将红色文物故事推向世界舞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论

革命纪念馆馆藏红色文物不仅是历史进程的物质见证,更是传递革命精神和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物价值属性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不仅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忆,还在文化传承和思想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传播实践中存在的困境提醒我们,传统展示与单一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故事性阐释的引入,使得红色文物不再停留在静态的物品层面,而是能够通过叙事逻辑和情感表达被赋予更鲜活的生命,从而增强受众的代入感与认同感。多元传播路径的拓展,使红色文化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实现了扩散与共享,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力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芳 . 革命纪念馆馆藏文物的叙事阐释研究 [J]. 红色文化研究 ,2020(6): 65-70.

[2] 李强 . 红色文物传播路径创新与教育功能发挥 [J]. 文化遗产 ,2021(4): 72-77.

[3] 张红. 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2(9):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