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误区及调控对策研究
白丽梅
资中县教师发展中心 641200
引言:
当前研究显示,不当的情绪反应模式及其认知偏差,已成为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尤其在人际情境中频繁出现的情绪误区,如过度反应、压抑表达、主观归因等,往往诱发冲突、孤立及适应不良等负面后果。尽管已有研究关注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交技巧培养,但针对情绪误区的具体成因与干预路径尚缺乏系统性分析。因此,基于情绪调节理论和发展心理学框架,探讨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误区表现及其多重成因,明确其调控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1、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个体因素
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情绪误区的形成,与个体因素密切相关。性格和气质是影响情绪反应模式的重要基础,例如外向型学生更易通过表达释放情绪,而内向型学生则可能倾向于压抑和回避。气质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也会影响情绪调节的灵活度,敏感型或易激动型学生在冲突情境中更容易产生过度化情绪反应。
1.2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中小学生情绪与社交模式的最初塑造场,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情绪误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溺爱的环境容易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缺乏对他人情绪的敏感与尊重;忽视型家庭则可能导致学生在情绪表达上出现自卑与回避,不敢或不愿表达真实感受。
1.3 学校氛围与同伴关系
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域,其人际氛围和同伴关系对情绪发展影响深远。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尊重、理解与合作,减少情绪误区的出现;而如果学校氛围冷漠、竞争过度或存在霸凌行为,学生可能因安全感缺失而产生防御性情绪反应。同伴关系的质量也至关重要。融洽的同伴互动能提供情绪支持,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相反,排斥、孤立或冲突频发的同伴关系,会强化学生的负面情绪归因,使其在交往中形成“他人不可信”“社交有风险”等固化观念 [1]。
1.4 媒体与网络信息影响
在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与交往模式越来越受到媒体与网络信息的塑造。积极健康的媒体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情绪表达与人际沟通的正面示范;但现实中,大量充斥着冲突、极端情绪或偏激观点的网络内容,可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绪化处理问题”或“以对抗代替沟通”的观念。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与匿名性,还容易引发冲动言行与情绪失控,形成现实交往中的模仿效应。
2、调控对策与实施路径
2.1 学校层面
学校是中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承担情绪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职责。在解决情绪认知偏差领域,学校需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系统的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教育模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开设情绪识别、冲突解决、同伴合作等专题课程,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领悟情绪调控技巧 [2]。
2.2 家庭层面
家庭是中小学生情绪特点和互动方式的最早培育场所,父母的态度与行为对情绪管理能力有直接影响,家庭层面的调控应从父母情绪知识的提高开始,这有助于家长了解情绪教育的关键性,学会辨认并接受孩子的情感表现,防止以简单指责或不予理会的方式解决矛盾,家长应创造坦诚、互信的交流环境,激励孩子展现真实情绪,并在平时进行正面的情绪指引,当孩子在学校遭到同伴排挤时,父母可以先聆听并感受,再指导孩子查找缘由、探索解决办法,而非直接干预或否认感受,家庭还应设定适当的界限与规范,防止过度宠溺、漠视或过分掌控等极端的养育方法,使孩子在安心的氛围中逐渐掌握自律与情绪掌控,父母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 [3]。
2.3 学生个人层面
学生个人在情绪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不容忽略,培养情感识别与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精准辨识个人情感的种类、程度及缘由,从而避免被情感左右而丧失理智,情绪日记、自我情绪打分表等方式能协助学生逐渐养成情绪自我监控的习性;学生应习得合理的情感调适方法,如认知评估、深度呼吸放松、正向自我引导等,助益其在矛盾或紧张境遇中维持镇静并积极应对;构建优质的伙伴支持体系也是关键部分,主动加入群体活动、构筑信任互助纽带,有益于在情感困扰时得到适时的群体支援,学生还应懂得辨别信息真假及情感影响源头,规避受线上负面情绪侵染;在心理弹性方面,身体锻炼、爱好发展和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训练能提高承受力和恢复力,自省与正向心理构建同等重要,学生遭遇人际矛盾后,积极归纳经验,探寻更好的处理途径,从而构成积极情感调适循环;经由独立学习与实践,学生终将成为个人情感管理的主导者,而非被动承担者。
2.4 社会与媒体层面
社会与媒体环境对中小学生情绪认知与人际交往模式有着深远影响,调整策略需从整体层面加以指导和规定,社会应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给予低费用、易获取的心理顾问与情绪指导资料,例如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公益情绪讲座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与求助途径,媒体内容制作与扩散应被规范,降低暴力、极端、煽动性言论的呈现量,普及正面、合理的情绪展现范例,媒体平台应设置青少年模式或内容分级制度,协助学生触及更良好信息环境,网络空间管理中,可促进学校、家长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施行网络素养与情绪管理结合的教育计划,启发学生理性加入线上讨论,掌握自我防护与情绪管理。
结束语:
综上,情绪误区作为影响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效率与心理健康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亟需从理论建构与实践干预两方面予以关注。通过多维度分析发现,个体心理特质、家庭教育模式、学校社会氛围及媒介信息环境在情绪误区形成中发挥着复杂交互作用。针对上述问题,调控策略应体现系统性与协同性,在学校层面加强情绪教育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在家庭层面促进正向情感沟通与教育方式优化,在个体层面强化情绪觉察与调节能力,在社会与媒体层面营造健康信息环境与心理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义 , 鲁昀杭 . 中小学生情绪压力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8):36-39.
[2] 梁文涛 , 潘泉西 , 周晨旭 , 等 . 昆明市主城区中小学生情绪与行为问题调查[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3] 曾盼盼 . 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与中小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培养 [J]. 中国教师 ,2025(6):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