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卢云朋

皮山县杜瓦镇中心小学 848116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德育置于国家教育战略核心。新时代下,5G、短视频等技术拓宽了中小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既便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也受网络谣言、低俗内容影响;社会价值观多元还导致部分学生理想模糊、责任薄弱。传统“说教式”德育难适配学生需求,探索贴合时代与认知规律的德育路径及策略,成为中小学教育关键课题。

一、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内容与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校德育内容仍以理论灌输为主,聚焦“大道理”却忽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例如,课堂上强调“诚信”却未结合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讲解“社会责任”时,未关联校园欺凌、垃圾分类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这种“脱离生活”的德育内容,让学生难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导致“知与行”脱节。

(二)德育方法滞后,缺乏吸引力

当前多数中小学德育仍依赖“班会课说教”“主题板报宣传”等传统方式,形式单一、互动性弱。随着中小学生成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更习惯通过短视频、游戏化互动等方式获取信息,传统德育方法难以激发其兴趣。部分教师因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无法将德育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进一步降低了德育实效。

(三)家校社协同不足,缺乏合力

德育是系统工程,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但实践中,部分家长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观念,将德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社区德育资源(如博物馆、红色纪念馆)未充分开发,与学校德育衔接松散;学校也缺乏统筹家校社德育的机制,导致三者“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二、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以“课程融合”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德育课堂

1. 学科德育渗透

打破“德育仅靠思政课”的误区,推动德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例如,语文课堂通过《论语》《背影》等篇目讲解“仁义孝亲”;历史课堂结合近代史事件培养爱国情怀;数学课堂通过“统计社区垃圾分类数据”渗透社会责任;美术课堂以“红色主题绘画”传递理想信念。各学科制定“德育渗透目标”,将道德教育融入知识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结合地域文化与学校特色,开发个性化校本课程。如某县域小学依托当地“农耕文化”,开设《农耕里的美德》课程,让学生通过种植作物体会“勤劳、珍惜”;某城市中学围绕“地铁文明”,开发《城市小公民》课程,组织学生调研地铁礼仪,撰写文明倡议,将德育与本土生活紧密结合。

(二)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促进道德知行转化

1.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摒弃“单向说教”,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例如,围绕“感恩”主题,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围绕“环保”主题,开展“校园垃圾分类实践”“社区绿植养护”活动;围绕“红色教育”主题,组织学生走访革命纪念馆、参与“红色故事宣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内涵,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2.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培养责任意识。学校可与社区合作,建立“校园志愿服务站”,组织学生开展“助老扶幼”“图书整理”“交通引导”等志愿活动,并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践行道德准则。

(三)以“信息化赋能”为手段,创新德育传播方式

1. 打造新媒体德育阵地

利用学生喜爱的传播形式,搭建德育新平台。例如,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德育微课堂”专栏,以 3-5 分钟短视频讲解“校园礼仪”“网络安全”;开发德育主题小游戏,如“文明城市闯关”游戏,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利用直播平台开展“云端红色研学”,让无法实地参观的学生在线感受红色文化。

2. 构建“线上 + 线下”德育闭环

通过线上平台延伸德育场景。例如,疫情期间,某学校开展“线上班会 —我的居家道德实践”,让学生分享“帮家人做家务”“线上学习诚信承诺”等内容;课后通过班级群推送“德育案例故事”,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讨论,实现“学校德育 + 家庭德育”的无缝衔接。

三、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德育专业能力

1. 开展针对性培训

将德育能力纳入教师培训核心内容,定期组织“学科德育渗透技巧”“信息化德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培训,邀请德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分享经验,帮助教师掌握贴合时代的德育方法。

2. 建立德育激励机制

设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德育优秀案例评选”等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德育研究与实践;将德育工作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在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激发教师参与德育的积极性。

(二)深化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1. 加强家长德育引导

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德育优先”理念,指导家长掌握家庭德育方法,如“如何与孩子讨论网络道德”“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培养习惯”;定期举办“家校德育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家校共识。

2. 整合社区德育资源

学校主动与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机构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将社区资源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例如,与科技馆合作开展“科学精神与道德”主题活动,与社区合作开展“邻里互助”实践,让社会成为德育的延伸课堂。

(三)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德育保障机制

1. 建立多元化德育评价标准

改变“以成绩定优劣”的评价模式,将“道德行为”“志愿服务”“人际合作”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德育表现,如收集学生的志愿活动照片、道德实践心得、家长与教师的德育评语,全面反映学生道德成长过程。

2. 健全德育监督机制

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研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的意见;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德育工作滞后的班级与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总结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动态的工程,需立足时代特征与学生需求,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本文提出的“课程融合、活动体验、信息化赋能”实践路径,以及“师资建设、家校社协同、评价优化”策略,旨在为中小学德育提供可操作的方向。但德育工作仍需根据地域差异、学校特色不断调整,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德育的结合”“留守儿童的德育创新”等细分领域,持续提升德育实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聂玲玲 . 新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C]//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2024.

[2] 辛银草 . 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路径探索 [J]. 学周刊 ,2021(24):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