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塑品格促成长
何科香
重庆市北碚区思源小学 重庆 400713
一、初识拳法:识别“争强”特质,找准教育起点
一年级新生唐鑫悦在首次贺家拳课程中就表现出格外强烈的竞争意识。教练示范基本动作时,她总是率先举手尝试;若动作被指正,便反复练习直至符合标准。分组对练过程中,她从不退让,被击中定要求“再来”,直至能够有效应对。一件小事可反映其性格特征:有同学无意碰落她的武术棍,她坚持要求对方道歉并拾起,甚至追逐绕场三圈。
这种“争强”不仅体现于武术课堂。平日学习中,她会因同桌更早完成作业而焦虑;值日时,常因“谁擦玻璃更干净”与同学争执。其强势作风使她被一些同学称为“学校第一母夜叉”。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曾担心其人际交往状况,但贺家拳教练却指出:“这孩子眼里有‘劲’,武术正需要不服输的精神。关键在于引导她把‘争强’转化为正向追求。”
这一评价促使我们更仔细观察其行为,并依托贺家拳教学体系进行针对性引导。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的要求,教练为她制定阶梯式目标:首先要求“每日马步多坚持 10 秒”,注重自我超越;随后鼓励“观察并学习同学的优点”,推动她由关注胜负转向关注成长。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引导方式,既保护了她的积极性,也初步传递了“超越自己重于战胜他人”的价值观念。
二、武德浸润:以传统拳理引导情绪与心态转变
贺家拳教学始终坚持“习武先习德,拳品即人品”的原则,注重武术技能与武德修养的共同提升。这一理念为唐鑫悦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年级时,学校举办贺家拳校级展演,唐鑫悦作为低年级组代表入选。但在排练某个高难度动作时屡屡失败,情绪失控之下,她摔掉武术棍并对安慰她的同学大喊“别管我”。教练未直接批评,而是让她观摩高年级训练,随后与她深入交流:“你知道为何贺家拳强调‘沉肩坠肘’?‘沉’和‘坠’不仅为动作沉稳,更是要让心沉下来。争强本无错,但赢招式输心态,便是真正失败。”这番谈话引发了唐鑫悦的深刻反思。她逐渐学会在训练中控制情绪,行为也随之改变:课后主动协助整理器械,对练时提醒同伴“注意脚下重心”,还用自己的零买贴纸奖励能完成“弓步冲拳”的低年级同学。这些行为反映出她开始理解“互助共进”的武德内涵。
训练过程始终遵循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时间安排与学校体育课、课间操相衔接,日均训练不超过1 小时,节假日则以自愿练习为主。科学、适度的训练节奏,帮助她理解“习武为强身心,非为争输赢”的宗旨。其文化课学习态度也发生积极变化:字迹从潦草趋于工整,遇到难题主动请教教师,不再因害怕出错而逃避挑战。
三、角色体验:以“小教练”责任催化担当意识
进入五年级,教练尝试让唐鑫悦担任“小教练”,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这一角色成为其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转折。
初期,她仍沿用“争强”惯性,看到动作不标准便立即打断:“这样不对,看我做!”结果高要求使小学员紧张失措,她自己也因效果不佳而气馁。面对这一情况,教练并未收回任命,而是教她“先观察再发言”:“你静心看三分钟,思考他为何难掌握,若你是他需何种帮助?”班主任也配合为其创造管理机会,如安排她带领小组完成手抄报,要求“不仅个人做好,更要让每位组员参与贡献”。
在持续实践中,她逐步学会换位思考与耐心引导:蹲身帮助低年级学生调整步型,以手臂作“标尺”助其把握重心;面对学习困难者,以“我初学时更慢”鼓励多次尝试。其教学方式从强硬指令转变为示范激励,学员接受程度明显提高。
这份担当意识进一步延伸至班级日常。在校秋季运动会,本班因接力环节失误失利后,多数同学情绪低落,唐鑫悦却主动反思:“是我未提醒大家注意交接棒节奏,下次我来组织训练。”随后两周,她每天利用课后时间带领队员反复练习,细致到站位顺序与递棒角度,还绘制“接力路线图”张贴教室。尽管再次比赛仍未夺冠,但全班均认可她的付出,更为其责任意识鼓掌。
教练常言:“武术最高境界非击败对手,而是守护身边人。”这句话在唐鑫悦的行为中得到印证:当见到高年级学生欺负一年级学弟时,她未直接冲突,而是先护住学弟并平静告知“他是我队员,有问题可找老师”,随后带学弟向值班教师说明情况。这一处理方式,体现其从“用拳头解决问题”到“以智慧化解矛盾”的成熟转变,也是责任感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教育启示:传统武术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唐鑫悦的成长历程,为思考传统武术教育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多重启示
首先,传统武术教育具有品格塑造的实践性。与单纯课堂说教不同,武术教学中的对练、纠错和展演等活动,构筑了真实的品德教育情境。学习者在“必须赢”的渴望中学会尊重对手,在“被指正”的过程中学会接纳不足,这种亲身体验所带来的认知影响更为持久深刻。
其次,责任感的培养需遵循渐进性原则。唐鑫悦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从自理到助人、从关注个人到关心集体的渐进过程。教育中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从整理器械、协助示范,再到指导低年级学生,顺序赋予其能力相当的责任任务,使她在成功体验中积累自信,在履行责任中学会担当。
再次,传统武术活动具有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融合功能。集体演练、配对练习和团队展示等形式,天然创设了多年龄、多层级交往的合作情境。学习者在真实互动中理解包容、沟通与合作的必要性,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
如今的唐鑫悦仍带着不服输的劲头,但目标已从个人胜负转向集体荣誉与文化传承。她主动维护训练场地,文化课提醒同学关注重点知识,在主题班会中自信讲解“贺家拳抱拳礼蕴含尊重传统”。从其转变可见,传统武术教育以其身体练习与武德熏陶相结合的方式,生动诠释了“刚柔并济”的育人智慧: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守护与担当;真正的传承不仅是招式的延续,更是人格与文化的接力。
五、结语
贺家拳作为非遗文化融入校园课程,不仅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更成为小学生品格教育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五育并举”的政策指引下,学校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要素,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使更多学生通过传统武术的学习,锤炼意志、培养担当、健康成长。教育者亦须积极总结实践经验,深化理论研究,为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更多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