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及效果评估研究

作者

朱言诺

邳州市邢楼中学 221343

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逻辑推理和模型建构为核心的科学,其教学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常感陌生而难以理解,出现记忆困难、学习疲惫与知识应用断层等现象。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强调定义讲授与公式训练,忽视学生原有经验的调动,未能有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认知通道,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而难以融会贯通。教育心理学与建构主义理论均强调,学生的概念建构应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任务驱动和探索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更贴近学生生活,将抽象知识嵌入真实或熟悉的情境中,使学习过程更具可感性和实践性。本文将围绕生活化情境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教材章节举例说明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及成效评估。

一、当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实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如力、密度、声速、光的传播等,普遍具有较高的抽象程度,而传统教学往往以教材定义、例题讲解与实验验证为主要路径,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引导与认知结构的构建。这种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学得快,忘得快”,学习成果缺乏迁移力和实践力,难以形成对物理规律的真正理解与运用。尤其在面对初学物理的七年级学生时,概念未建立清晰,知识碎片化倾向严重,无法构建稳定的知识网络,造成理解浅表、逻辑松散的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教学重知识、轻情境,重讲授、轻建构的局面广泛存在,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与经验关联。此外,一线教师在课时压力、考试目标和评价导向的多重约束下,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计与组织,进一步加剧了“教学—学习—应用”三者脱节的现象。这种状况亟待从教学策略层面进行突破,推动概念教学从被动灌输走向主动建构,从知识输入走向思维发展与理解深化。

二、生活化情境策略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所谓“生活化情境”,是指将教学内容嵌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或典型社会现象中,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和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传递的,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与经验的碰撞、自我思考和社会互动中主动建构而成。因此,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在他们“看得见、听得懂、想得通”的场域中展开。

生活化情境教学有助于实现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抽象的过渡。在一个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学生可以以直觉为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假设与验证,逐步理解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物理中去”的教学路径,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与广度,还能增强其物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同时,生活化情境为物理知识的迁移提供了“中介平台”,学生在新情境中识别旧知识、应用旧模型,实现从课堂到真实世界的过渡。

三、生活化情境策略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声现象”中“声音的特性”一节为例,教材围绕音调、响度和音色三大属性展开概念教学,概念本身涉及频率、振幅与波形等物理变量,初中学生在日常接触中虽有感知但难以命名或系统理解。传统教学常从图像入手解释波形差异,并通过音叉、电声发生器等实验装置演示音调变化,然而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连接,往往出现“听懂了但记不住,看见了但讲不出”的教学现象。

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围绕“我们为什么能分辨不同人的声音”这一生活问题导入,以语音助手、电话录音、音乐播放器为情境载体,引导学生感知不同声音的区别所在。进一步通过手机录音软件录制学生自己的声音,观察声波图形变化,引导他们比较“高音”“低音”“强音”“弱音”的波形特征,由此过渡至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对应关系。

此后,教师组织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器具(如木勺、铁匙、塑料碗等)敲击听音,感知相同音调下音色的差异,引导学生用“音色”一词归纳声音独特性的来源。最后通过设置“闭眼听音猜物”的任务,引导学生将概念知识应用于日常判断中,形成“声音特性来源于物体振动方式和介质差异”的基本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情境既作为认知起点,也作为评价终点,使学生在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概念建构。同时,学生对概念的语言表达、图像识别和生活运用能力也在过程中得到综合提升。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此种策略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知识迁移能力,形成对物理学习更持久的内在动机。

四、教学实施成效分析与策略优化方向

在“声音的特性”这一单元的课堂实施中,通过问卷调查与测验分析发现,学生对“音调”和“响度”的识别正确率明显提高,能用生活语言描述声音差异的比例从课前的 43% 提升至课后的 87% ,且大部分学生能在新问题情境中合理迁移所学概念进行解释。教师观察记录显示,学生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小组任务“猜音源”的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探索欲与表达欲,说明生活化情境确实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与思维的开放性。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部分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本质仍缺乏系统建构,尤其在涉及波形图的识读与抽象变量解释时仍显吃力,说明情境的感性导入仍需辅以系统概括;另一方面,教师在情境设计中也面临选材难、准备耗时长等现实困境。因此,优化路径应聚焦以下三点:其一,强化情境与概念的精准匹配,避免趣味过剩导致教学目标弱化;其二,推动“情境—抽象—应用”三阶段的教学闭环建构,确保概念内涵得以升华;其三,建立情境教学资源库,提升教师设计效率与教学适应性,为策略常态化奠定基础。

五、结语

物理概念教学不应只停留在黑板与公式之间,而应走向生活、走进学生的认知与经验世界。生活化情境作为连接物理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具有天然的教学优势与认知适配性。通过精心设计、科学组织与合理引导,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实现从“讲物理”到“用物理”的跃升,学生也能从“听得懂”走向“说得出、用得上”,真正实现物理概念的深度建构与价值认同。未来,应继续在更多物理概念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探索,同时加强策略的校本化支持与教学评估体系建设,使生活化情境不仅成为一时的课堂亮点,更成为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蔡健飞 .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外交流 ,2021,28(10):515-516.

[2] 柏兆明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生活化情境的实践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26):56-57.

[3] 韩玉鹏 .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分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