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高段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睿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四小学  710000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基础教育正经历深度变革。小学阶段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国家认同感和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切实提升学生在爱国主义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关注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智”创机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1. 利用算法优化信息供给,打破传统教育“封闭圈层”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破信息获取的局限。一方面,它可改进爱国主义教学方法,打破信息不均衡、学生接纳度低等教学障碍。智能算法能够根据个体兴趣筛选复杂的信息内容,通过调控可见与不可见的信息,无形中引导学生认知与判断。同时通过对庞大教育数据的比对和挖掘,揭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间潜在而有价值的关联,助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2. 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公平

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云计算和网络平台,突破传统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现状,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公平配置。同时,在智能学校、智慧课堂、数字博物馆等多种场景中,生成式 AI 已实现红色教育内容的沉浸式、交互式呈现,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以《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为例,通过AI 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与深远影响。通过 AI 技术,让学生亲身“走进”狼牙山的战斗现场,在虚拟场景中,学生不仅能看到逼真的自然环境和战斗情景,还能听到战斗的枪声、爆炸声和五壮士之间的对话,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残酷与英雄的伟大。通过这种感官的刺激,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到五壮士在生死关头选择牺牲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高段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实践研究

1.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发现榜样并实现情感渗透

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更加全方位、实际且富有吸引力,并且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知识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语义生成等方式呈现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如在学习北斗导航、探月工程等内容时,通过生成式 AI 动态展示科学家的工作历程,引导学生理解科技自强的国家意志,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语文课中引入国家重大科技成就相关素材,不仅拓展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自豪感,也自然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

2. 合理运用资源库与网络平台,拓展教育维度

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人工智能资源库,如红色文化数据库、语义分析平台等,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检索、信息筛选和表达训练,从而深化对爱国主义素材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将其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相关信息,仔细分析这些信息,深刻体验历史洪流中的时代变迁,并通过环境和人文的转变来唤醒他们的爱国之心。此外,网络语文平台内也存在许多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的科技资源,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善于挖掘并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平台,增强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为教学例,授课时借助人工智能资源库,教师可以将这篇作品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提供背景信息,辅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战争情境,学生可以进行角色分析,理解邱少云的坚韧精神,挖掘出他在极限困境中的道德选择和革命信仰。

3. 引导学生参与创作,增强主体意识与价值认同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更具敏感性,人工智能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当前,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体验式、创造性教学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学生的认知特性和思维模式以及政治教育更倾向于实践活动和参与度。对学生们来说,亲身体验比说教更为关键。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红色主题微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 AI语音识别和图像生成工具,自主创作红色故事、绘本和短视频,既锻炼其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三、人工智能进小学的时代呼声

202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和项目式学习,强调要将 AI 与德育教育、综合素养提升相结合,尤其要加强 AI 助力下的红色教育内容供给和资源保障。

这项政策为人工智能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支持,也为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促使学校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体现技术赋能育人的价值理念。一方面,推动 AI 在德育领域的拓展与深化,提升教育精准度;另一方面,对教师的AI 素养及课程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需不断加强教育平台共建、教师培训和资源整合,推动形成“AI技术—红色内容—学生参与”的良性循环,实现德育内容的精准化传播和有效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高段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教育资源的广度,更提升了教育的深度与温度。通过打造更加丰富、生动、互动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未来,应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 AI+ 德育”教学模式,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助力其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 任志锋. 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与应对[J]. 教学与研究,2021(4):8.

[2] 杨正梅 .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 挑战与对策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3, 23(5):139-145.

[3] 李想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J]. 电脑校园 ,2022(6):2509-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