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维路径构建研究

作者

李佩 赵娟 魏立寰 王雪霞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深刻重塑产业生态与经济运行逻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集群,推动生产要素从传统实体资源向数据资产跃迁,企业数据资源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已成为财会实务的前沿议题。例如,河北建工集团将智慧工地物联网数据确认为 321.7 万元无形资产,河钢集团运价智能助手数据产品完成资产化入表,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进入实操阶段。这一变革对财会人才的能力矩阵提出颠覆性要求:从传统的核算反映向价值预判转型,从手工操作向智能决策升级,从单一财务技能向财务 + 数据 + 技术复合能力跨越。

然而,当前高职财会教育仍面临严峻的适配性挑战。一方面,教育内容滞后于产业实践,数据资产会计、智能风控、碳核算等前沿领域尚未系统融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仍停留在协议层面,企业真实数据难以安全、合规地用于教学场景,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数据环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即过度关注技术工具的应用,忽视了对数据伦理、商业逻辑和战略思维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职财会教育数字化转型三维路径框架,通过理念重塑、能力筑基与生态协同,系统推动财会教育范式变革,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理念引领:重构价值理性导向的教育哲学

数字化转型绝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哲学的根本性重构。高职财会教育需超越技能培训的狭隘视角,构建以数字素养与职业伦理为核心的价值理性框架,将数据资产运营能力、智能决策支持能力、合规与伦理判断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内核相协同的教育范式。

在这一过程中,区域产业实践可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例如河北建工集团智慧工地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可开发为《数据资源会计处理》课程模块,覆盖数据确权、价值评估、账务处理全流程。教学中可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可视化推理引擎,动态呈现碳排放权交易核算、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等复杂场景的决策逻辑,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商业本质与价值链条。此外,可通过构建元宇宙财务工坊,利用 VR 技术模拟河北高速集团路网数据资产估值流程,使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掌握数据治理与合规操作要点,培养其数据敏感性与伦理意识。

理念引领的核心在于将财会教育从记账工具提升至价值引擎,使学生不仅掌握技术操作,更具备战略视野和人文关怀,能够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胜任数据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能力筑基:构建双师三阶—智能平台—动态课程能力培育体系

能力筑基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环节,需从师资、平台、课程三个维度系统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能力培育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实施双师三阶分层培育策略。初级阶段,通过校企共建数字教学能力实训基地,组织教师参与企业数据资产成本归集等项目,掌握数据采集与成本分摊实务技能;中级阶段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将企业真实工单转化为智能财务工具开发等实训项目,提升教师技术融合与课程开发能力;高级阶段设立数字教学领军工作室,围绕数据资产、碳会计、智能风控等方向开发微课程与教学资源,形成引领性教学成果。

教学平台构建方面,应依托产教融合云平台,接入企业实时数据流,搭建分级数据访问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实践的动态对接。平台需支持虚拟仿真、数据分析、协同开发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真实的实训环境。

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应采用核心模块 + 颗粒化资源的架构。核心模块增设《数据资产估值》《智能财务决策》《碳会计与 ESG 报告》等前沿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同步更新;颗粒化资源则将企业案例拆解为微课、工单、项目包等形式,嵌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

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四、生态协同:激活数据流通—四链融合—制度保障的创新生态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支撑。需通过数据流通机制、四链融合模式与制度保障体系,构建可持续的产教协同发展格局。

数据流通是生态协同的基础。应建立分级授权数据共享机制,明确企业脱敏统计数据、受限级数据与核心数据的访问权限与使用规范,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产教数据融合。例如,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使用轨迹的可追溯、不可篡改,增强企业参与意愿。

育人模式上,应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教育链对接产业链,开设智能财务微专业,由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毕业考核,将碳排放配额交易核算、数据资产入表等真实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人才链赋能创新链,实施项目制学习,鼓励学生团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如在教师指导下开发设备折旧成本归集模型,并在企业环境中验证应用。

制度保障是生态可持续的关键。需完善双轨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数字化教学评价标准》,将数据清洗、模型构建、工具开发等实践贡献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动态追踪学生能力进化轨迹;另一方面,对开发虚拟仿真项目、微课程、工单库的教师给予课时抵扣、职称评定加分等激励,激发其参与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

高职财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提出的理念引领、能力筑基、生态协同三维路径,旨在通过价值理性重塑、能力基座夯实与创新生态构建,推动财会教育从传统核算向智能决策转型。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数据安全、伦理治理、跨学科融合等深层问题,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琪 , 刘霁萱 , 杨国超 .AI 时代会计学科的基础理论革新与会计教育的适应性变革研究 [J]. 财会通讯 ,2025,(15):171-176.DOI: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25.15.026.

[2] 姜光铭 , 张继河 . 技术·教育·产业三维协同驱动:欧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化路径探析与启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5):71-81.

[3] 张存贵 . 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5,46(20):24-28.

作者简介

李佩,1984-0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财会教学研究

赵娟,1986-12,女,会计师、审计师,研究方向:审计、管理会计教学研究

魏立寰,1979-0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王雪霞,1979-01,女,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5 年度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编号:202511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