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染整应用于服装面料产品研究
孙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引言:
艺术染整此种面料处理方式是在传统染整技术的根基上,融入艺术创意以及手工的技艺而成。其与标准化的工业染整不同,既具备功能性,又拥有审美性。伴随着消费者对于服装在个性化、文化性需求不断提高,以往单一的面料色彩以及纹理,已经难以契合市场的要求,艺术染整依靠其别具一格的肌理、色彩呈现,变成提升服装面料额外价值的重要办法。针对其应用途径以及优化举措展开研究,对于促进服装面料产品的革新换代、传承传统染整文化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艺术染整的主要工艺类型
1.1 传统艺术染整工艺
传统工艺将手工操作作为核心要点,着重关注文化的传承以及手工所赋予的独特质感。扎染是借助纱线对面料进行捆扎,以此形成防止染色的区域,在经过染色处理后,会呈现出不规则的花纹样式,其色彩的过渡自然流畅。此种工艺比较适合应用于棉、麻、丝绸等天然材质的面料,被运用在具有休闲风格的服装制作中。蜡染采用蜂蜡作为防染的材料,先在面料上绘制出图案,然后进行染色,在染色过程中,蜡层出现龟裂现象,由此形成的“冰纹”成为其显著且独特的标识。其图案绘制精细入微,并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多被用于制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面料或者礼服类的面料。蓝染是以植物靛蓝作为染料,通过多次进行浸染的方式,实现色彩深浅程度的变化,经过蓝染处理后的面料会展现出质朴的蓝白质感,比较适配日常穿着的休闲服装以及家居类的服饰,同时具备环保特性与文化特色。
1.2 创新艺术染整工艺
新颖的创新工艺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显著提高效率以及表现力。数码艺术染整借助计算机精心设计图案,运用数码印花技术在面料上展现出繁复精妙的艺术效果,可以精确再现细腻的纹理以及渐变的色彩,可适配如棉、化纤、混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面料,达成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跨界融合工艺将染整与刺绣、烫金、植绒等工艺进行有效结合。
2 艺术染整在服装面料产品中的应用路径
2.1 按面料材质适配应用
根据各类面料不同特性挑选合适的艺术染整工艺。棉麻此种面料,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其纤维结构较为疏松,比较适合运用传统的扎染、蓝染工艺,经过染色之后,其色彩可以保持牢固,并且纹理显得饱满,如棉麻衬衫运用扎染工艺处理后,会展现出随性又自然的休闲格调;丝绸面料的光泽较为柔和,质地轻薄,与蜡染以及数码艺术染整工艺相适配,蜡染可以突出丝绸细腻的质感,数码染整工艺则可以呈现出如复杂的花卉、山水等样式的图案,此类工艺大多用于女士连衣裙、丝巾等产品;化纤面料具备较强的耐热性与稳定性,适合采用数码艺术染整以及高温烫染工艺,可以达成鲜艳的色彩效果以及持久的定型效果,在运动服装、户外服饰等方面应用,可以同时兼顾美观性以及功能性。
2.2 按服装类型定向应用
依照服装的风格以及功能需求设计艺术染整的方案。对于休闲装而言,更着重于工艺的简约特性与实用价值,大多会采用扎染、蓝染的方式,借助局部染色的办法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营造出具有个性化的风格;而礼服服装追求的是工艺的精致感与奢华氛围,会运用蜡染、跨界融合的工艺,如丝绸礼服采用蜡染的暗纹搭配上手工刺绣,或者经由数码染整来呈现出渐变星空的图案,以此提升礼服的艺术韵味;运动装则注重面料的功能作用和耐用程度,采用数码艺术染整与抗菌染料相结合的方式,在运动 T 恤、leggings 上面印制透气的图案,既可以满足运动时的需求,又具备时尚的属性。
3 艺术染整应用于服装面料的现存问题
3.1 工艺效率与产业化矛盾
传统的艺术染整工艺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其生产周期较为漫长,生产效率低下,制作单件面料耗费的时间少则数小时,多则数天,使其难以契合服装行业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与之不同的是,创新工艺虽然具备较高的生产效率,但是其设备投入所需要的成本相当高,对于中小型服装企业而言,为难以承受的费用。正因如此,艺术染整面料大多集中在小众品牌或者定制产品的领域中,其产业化的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
3.2 性能与美观的失衡
在某些艺术染整工艺中,存在着面料性能遭受损耗的情况。如传统的扎染以及蜡染工艺,需要经过多次浸染操作,可能使得面料纤维的强度降低,以棉麻面料为例,在经历多次染色后,容易产生起皱以及缩水的现象。除此之外,部分染料的色牢度相对比较低,当面料经过水洗后,容易出现褪色的情况,对服装的使用时长造成影响。
4 艺术染整应用于服装面料的优化对策
4.1 推动工艺革新与产业化
面对传统工艺领域,可以开展“手工与半机械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的研发工作,例如设计出半自动扎染设备,达成面料捆扎的标准化状态,有效减少手工操作耗费的时间。而对于创新工艺方面,政府与行业协会可以给予补贴进行支持,助力中小型企业引入数码染整设备,降低投入所需要的成本。同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促进设备高效运用,对接市场需求加速工艺产业化落地。
4.2 强化材料适配与性能提升
依托面料的材质情况以及工艺的特性表现,开展专用染料和助剂的研发工作。如针对丝绸蜡染工艺,研制出具备低熔点特质的环保蜡,以此降低对面料造成的损伤情况;而针对棉麻蓝染工艺,研发出拥有高色牢度性能的天然靛蓝染料,增强面料水洗时的耐久程度。与此同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例如,把控扎染过程中的浸染次数以及温度条件,防止面料纤维出现过度的损耗现象,在保障艺术呈现效果可以达成的前提下,兼顾考虑面料的耐用性能以及穿着时的舒适感受。
结语:
艺术染整赋予了服装面料产品独具一格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传统工艺与创新工艺在各式各样材质、不同类型的服装面料里都存在适配的空间。但是当下的应用依旧遭遇着产业化程度不够、性能处于不平衡状态、设计出现同质化等问题。凭借工艺上的革新来促进规模化的生产,借助强化材料适配性提高面料的性能,依靠赋予设计创新能力来彰显文化价值,可以切实解决这些难题。
参考文献:
[1] 陈秀芳 , 金隽 . 艺术染整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3,52(09):19-21.
[2] 付军 , 初晓玲 , 李艾真 . 时尚视角下的立体艺术染整工艺探析 [J].服装设计师 ,2022,(12):127-132.
作者简介:孙波(1975-),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染整、服装设计
课题项目:2021 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课题编号:2021A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