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

张洁 邵宗康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平原镇人民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679301

引言

再生稻是一种创新的水稻种植方式,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使稻桩上的休眠芽得以继续生长。这种方法具有短生育期、高产量的优势,不仅节省了种子和劳动力成本,还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适合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再生稻的种植能够显著提高复种指数,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管理和技术支持,农民能够实现再生稻的高效种植,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茬口衔接与播栽期优化

首先需要对头季水稻的播种时期进行精准的调控。通过利用双膜覆盖和保温育秧相结合的技术,在 3 月 515 日播种甬优 1540 等籼粳杂交稻品种,并对其秧龄进行合理延长,使其延长至 3540 天,该操作是实现 4 月 1020 日机插移栽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该模式,相较于传统直接播种的方式,能够促进水稻提前 710 天成熟,不仅能够为再生稻的生长争取有效积温,还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的产量,从而促进当地再生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需要对再生稻生育期进行有效的管理。头季稻在 8 月 20 日左右进行收割,需要对其留桩的高度进行严格的把控,使其高度在 3540cm 范围内,并保留 节位。对于再生稻需要实行浅水勤灌和间隙湿润的管理策略,充分发挥该管理策略的优势和价值,能够使其在 9 月 20 日左右齐穗,在 11 月 510 日进行收割,使其全生育期有效控制在 7580 天范围内。通过周年茬口衔接,能够成功形成头季稻 - 再生稻 - 冬马铃薯的三熟机制,这不仅有效避免了土地浪费的问题,还使土地利用率有效提升了 40% 。

2 品种筛选与群体构建

首先需要对选育合适的品种,双季适应性是其首要筛选条件。在筛选品种期间,需要重点选择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较强以及抗逆性较高的籼粳杂交组合,其中头季稻的生育期应在 135140 天范围内,但需要注意的是,再生稻的产量占比需要大于 35% 。通过对近段时期的示范品种进行了解,甬优 1540 头季稻亩产 620kg ,其再生稻产量为 158kg ;荃优丝苗头季稻亩产为 605kg ,再生稻的产量为 145kg。

其次,要合理应用群体动态调控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是促进再生稻培育的重要基础。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对秧苗的素质进行有效的筛选,其中,需要对适龄的壮秧进行有效的培育,其中适龄为水稻叶龄为 叶,苗高为 1820cm ,从而为再生稻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需要关注其移栽密度,在移栽时需要遵循宽行窄株的原则,也就是 30×12cm ,每亩需插 万穴,基本苗需要控制在 45 万范围内。在对群体进行控制时,需要对头季稻的最高茎蘖数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把控在每亩 3540 万范围内,从而使其成穗率提升至 75%~80% ,进而为提高再生稻的产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3 养分精准管理技术

在应用养分精准管理技术时,平衡施肥模式是其重要措施。建立完善的前促- 中控- 后补的施肥策略,对促进再生稻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在施用基肥时,每亩需要施用 1000kg 有机肥,并搭配 30kg 的 45% 复合肥,对于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施用分蘖肥时,需要在水稻返青后每亩追施 78kg 尿素,进而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施用穗肥时,需要在水稻破口前的 57 天施用 8kg 氯化钾和 5kg 尿素,从而有效保障水稻的成穗率,为提高水稻的产量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施用再生肥时,需要在头季稻收割后的 3天内每亩追施 1012kg 尿素,进而为再生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其次,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是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稻的移栽阶段,需要保持薄水,从而达到水稻返青的作用,其水的深度为 23cm ,进而有效提高水稻移栽的存活率。在水稻的分蘖期,农田内需要保持浅水,其水的深度应在 4cm 左右,从而达到促蘖的作用,为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水稻的拔节孕穗阶段,需要进行间隙灌溉,使农田保持干湿交替的状况,从而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在再生稻阶段,需要保障田间湿润,但需要注意的是,农田内不能留有积水,这为促进再生稻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支持。

4 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在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时,合理利用统防统治技术,能够为水稻以及再生稻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有效的保障。首先需要构建“三诱一联”防控模式。在利用性诱剂时,可以在每亩农田中增设 20 个斜纹夜蛾诱捕器,能够对斜纹夜蛾等虫害的虫口密度进行有效的把控。在利用灯光诱杀措施时,可以在每 30亩农田中增设 1 台太阳能杀虫灯,这为保障水稻以及再生稻免受虫害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利用联防联控方法时,需要建立镇村两级病虫监测网络,从而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记录相关数据,进而能够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相应措施。

生物防治体系是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技术。对于二化螟等害虫可以利用稻螟、赤眼蜂等天敌,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壤受化学药物的污染。纹枯病、稻曲病是水稻和再生稻的常见病害,通过喷施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防治纹枯病,应用井冈霉素能够有效预防稻曲病。合理利用上述药剂,在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的同时,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再生稻栽培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完善,不仅有效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稳定发展,还为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茬口衔接与播栽期优化、品种筛选与群体构建、养分精准管理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以及再生季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等关键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再生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这不仅为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更为促进当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 芳 蕾 . 再 生 稻 高 产 高 效 栽 培 技 术 探 究 [J]. 种 子 科技 ,2025,43(10):69-71.

[2] 刘伟伟 , 林光号 , 易建群 , 等 . 再生稻直播栽培技术要点 [J/OL]. 浙江农业科学 ,1-7[2025-06-30].

[3] 彭海丽 . 豫南地区粮饲结合新型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J]. 河南农业 ,2025(09):70.

[4] 林爱华 , 游东斌 , 吴娟娟 , 等 . 爽两优 132 在延平区作再生稻种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J]. 福建稻麦科技 ,2025,43(01):52-54.

[5] 陈春花 . 优质杂交香稻明 1 优臻占作再生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J].杂交水稻 ,2025,40(0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