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

邵蕾 刘广霞 黄光强 王海芬 刘政

济宁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山东济宁 272000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源泉,是适应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剖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强化创新人才产出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在高质量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无法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1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着一些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如管理体制僵化、激励机制不足、人才流动性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1.2 高质量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不足

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在高质量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人才引进渠道单一、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优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无法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 新质生产力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 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内涵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从其“新”、“质”和“生产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和新体系上。新理念指的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表达,包含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新业态是生产技术更新带来的一系列新兴就业形态,缓解了传统生产力背景下的失业问题。新技术主要指以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为主导力量,以社会再生产的数智化为主要特征,是对传统生产力技术形态的颠覆和超越。新体系是指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核心的生产力体系重塑,支撑现代化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锚点:“质”是其稳步推进的重要支点,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高质量是指新质生产力兼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将现代技术应用于生产、分配、消费、流通全领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高质量跃升。多质性指新质生产力在创新的基础上,还兼具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特质。双质效是指新质生产力注重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力”,其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主导力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劳动对象,是适应并应用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为起点,以“质”为内核,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生产力过渡转化的逻辑过程。

2.2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选拔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1 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实现人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抓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时代重要性和紧迫性。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还需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2.2 教育体系的改革需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实现改革发展的破局之道。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行动蓝图。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细化融通培养机制,依托智能学科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探索多元培养模式,打造新质多样人才。

2.2.3 职业教育的创新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职业教育应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发展新质智能人才,通过差异化教育模式,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2.2.4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现实隐忧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面临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压力。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是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面临的现实挑战。

2.2.5 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挑战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智能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技术能力的不足等。如何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2.6 技能人才与教育偏见的双向博弈

传统观念认为技能型人才低于学术型人才。如何改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2.7 人才培育与应用的分离困境

目前,人才培养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等,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引才方式。

3.2 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科研支持,吸引顶尖人才。

3.3 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定期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提供进修假期等支持,提升其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性。

3.4 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工作业绩、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全面评价员工表现。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3.5 营造创新文化,促进单位内部创新。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鼓励跨部门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4.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作为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剖析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是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强化创新人才产出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在新时代,以高质量的人才工作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爱华 .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J]. 活力 ,2024,42(11):16-18.

[2] 宋凤轩 , 王丽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义、现实隐忧与行动前瞻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7(03):119-125.DOI:10.13763/j.cnki.jhebnu.psse.2024.03.008.